舟船日夜行進,這一日已抵達龍潭,只需半日便可抵達京師。

“就在龍潭靠岸吧。”

朱允炆對薛夏傳令。

薛夏有些疑惑,這一路急匆匆趕路,不就是為了早點到京師,這眼見都到家門口了,咋還不進門呢?

但皇上的命令,不能不從。

寧妃問出了薛夏的疑惑:“眼下朝事頗多,皇上應早入京師,緣何停留此處?”

朱允炆指了指桌案上的一摞文書,道:“安全域性沿途遞送文書,朕已批覆妥當,眼下距離京師不過三十里,風吹草動皆可知悉。當下看似紛亂,實則是齊王之亂的餘波,並無大事,朝臣若連這點都處置不了,那他們也該走人了。”

寧妃想想也是,加上一路返程都在船上,實在是令人乏累,上岸走走也好。

龍蟠之背,有水潭名龍潭,這就是龍潭鎮的由來。這裡塘蕩眾多,河流縱橫,穿街行巷,說是“威尼斯”小城也毫不為過。

走過蘇杭,龍潭的景緻自然談不上什麼新奇。但在龍潭不遠處便是棲霞山,這才是朱允炆的目的地。

“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朱允炆自然是不會錯過這“金陵第一明秀山”。

登山而望,棲霞丹楓,盡收眼底。

朱允炆看著驚歎於楓葉之美的寧妃,目光中有些愧疚,一旦進入京師,寧妃也好,韓夏雨也好,她們都將失去自由,重新回到禮儀約束的地方,難有純真與爛漫。

棲霞古寺堪稱聞名在外,這裡即是千年古剎,又是佛學“三論宗”祖庭、佛教“四大叢林”之一,香火旺盛,不輸京師天界寺。

但對於古寺古廟,或者說對於和尚僧人,朱允炆並沒有太多好感,相對而言,他更在意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場戰爭,那就是宋代的黃天蕩之戰。

這一戰,讓宋韓世忠揚名天下,作為一個堪與岳飛齊名的將領,他曾在棲霞山下的黃天蕩,長江一線抵抗金軍長達四十八日,迫使金軍放棄南下企圖,為南宋立足打下了基礎。

這是一個改變了歷史的人物,一個在當時“知國有人,天下誦之”的人物,可惜在後世,許多人忘記了他的名字。

韓夏雨喜歡聽故事,就連青青、子衿、子佩也聽得入迷。

“再說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可謂是女中豪傑,在黃天蕩之戰中,親執桴鼓,指揮作戰……”

朱允炆指點江山,講述著歷史風雲。

韓夏雨急切地問道:“那黃天蕩之戰,是贏了還是輸了?”

朱允炆感嘆了下,說道:“輸了,也贏了。”

韓夏雨不理解,輸就是輸,贏就是贏,哪裡有輸了也贏了的說法,這不是前後矛盾?

朱允炆解釋道:“從戰術上來講,韓世忠輸了,因為金軍擊潰了宋軍船隊,水軍慘敗,金軍離突破江防。從戰略上來講,韓世忠贏了,以少量兵力,遲滯數萬金軍數十日,打破了金軍南下的勇氣,贏得了後方喘息與準備的機會……”

看事情,往往需要看全域性。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些區域性的“失敗”,恰恰是服務於全域性的“勝利”,若目光過於糾結於一個點,很可能會失去對全域性的判斷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