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這是我們在錢塘找來的。”

薛夏拿出一本名為《鹹淳臨安志》的書交給了朱允炆。

朱允炆接過之後,翻看了兩頁,不解地問道:“這是?”

寧妃湊了過來,驚呼道:“竟是《鹹淳臨安志》,你們倒是用心了。”

薛夏含笑退出。

朱允炆看著寧妃,寧妃欣喜不已地接過《鹹淳臨安志》,翻看著,對朱允炆道:“這世上還有夫君不知曉的事?”

朱允炆有些鬱悶,這話說得好像自己什麼都知道似的。

寧妃翻到其中一頁,臉上浮現出了滿意的笑容,將書往朱允炆身前一推,輕啟朱唇:“此書為南宋地方誌,潛說友所作,裡面不僅記載有南宋皇城、中央官署,還記載有山川、疆域、文事、武備、風土、人物、古蹟、寺院……”

“不就是一本地方誌,有什麼稀奇之處?”

朱允炆有些不以為然,低頭一看,瞬間被其內容所吸引。

寧妃得意地看著朱允炆,說道:“尋常地方誌,可沒有如此完備考究,此書徵材宏富﹐考辨精審﹐條理秩然,可鮮有書超得過它。最可貴的是,這裡繪製有大量輿圖,即有當時皇城、京城輿圖,也有浙江各縣輿圖,當然,還有一幅夫君必然感興趣的輿圖……”

朱允炆仔細看著《鹹淳臨安志》,點了點頭,道:“西湖輿圖!”

在這本書中繪製有清晰的西湖輿圖,而且還是西湖湖山景觀的全貌圖,只不過這裡並沒有採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佈局,而是採取的是上西下東,左南右北的方向。

從這個角度看,似乎是繪圖之人,站在西湖東堤臨安(杭州)城內,俯視西湖繪製而成。

畫面由近及遠,地勢由低至高,顯得極有層次感。

臨安就繪製在近處,佔據畫面中央的是西湖,西湖三面環山,以山為襯托。觀看畫中西湖,其以蘇堤、白堤為界,將湖面劃分為不同區域;以“郎當嶺南北分山處”為界,將武林群山分為南北。

在西湖之外,這幅輿圖中還特別標註了南宋時期西湖周圍的政區分界、諸軍駐防、河流道路去向,潛縣、昌化縣、新城縣、富陽縣等標註清晰。

這幅輿圖雖是極為難得,但必須說明的是,這只是一個簡筆畫,就沒有上色,也沒有體現細節,只是簡單勾勒,介紹大致。

即使如此,也足以讓朱允炆驚歎不已,因為這幅圖的精準度,幾乎堪比後世旅遊地圖!

要知道古代可沒有衛星,沒有飛機,也沒有先進的測繪儀器,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將比例尺、方位、精度等做到如此優秀,如何能不讓人驚歎?

事實上,古人在輿圖(地圖)方面的成就,被後世人忽視了。

至少在四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繪製地圖的方法,在《左傳》中記載有“九鼎圖”,在《周禮》中,關於圖的記載有十七處之多,甚至還設定了相應的官職,如“天官冢宰·司書”,負責“掌邦中之版,土地之圖”;“地官司徒·大司徒”,負責“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撫邦國。”

夏禹治水,史書記載“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而準繩、規矩,正是測量工具。想來在那個時候,大禹就已經在丈量中原大地。

說古代地圖,不能不提一個最著名的人物:

晉朝時期的裴秀!

裴秀可以說是集地圖製作之法的大成之人,編制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並開創了製圖六體:

“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角)、“道里”(直線距離)、“高下”(相對海拔高度)、“方邪”(地表平坦度)和“迂直”(考慮地形後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