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燒爆法:冰火兩重天(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後世,說誰家有礦,那一定引無數人羨慕,嘖嘖兩聲,感嘆自己怎麼就沒個礦的命。
但在古代,有礦未必是一件值得羨慕的事。
首先,挖礦的是礦工,礦工地位還不如農民,誇你家裡是挖礦的,很可能是暗指你出身低,不要樂呵呵地賠笑。
其次,礦挖出來你需要賣,且不說商人也沒地位吧,就說你賣礦產,那是需要上稅的。
上面說三十稅一,十五稅一,那是上面的,但下面地方官,誰不想撈點油水,你挖礦,毀壞了樹木,需要交點稅吧,從這一條路過,也得意思下吧,逢年過節,要不要打點打點?
不打點也不沒關係,你們這都是未經朝廷許可,私自盜挖礦產,那什麼,主犯抓起來打個一百棍子,怎麼,不想捱打,沒關係,拿錢來,十兩銀子免五十棍,你們總共有五個人,合計合計吧……
最後,挖礦是會死人的……
沒辦法,一些老礦經過長時期不斷開挖,表層的礦基本上挖個差不多,
比如春秋時期出現的著名寶劍“干將”,“莫邪”,也就是干將和他老婆莫邪打造的寶劍。
一些典籍記載的是“採五山之鐵精”、“三年乃成。”,似乎很牛,但仔細想想,很可能並不是這樣……
最接近現實的一種情況就是,這五座山淺層的鐵礦挖個差不多了,這一座山挖了挖,沒好的鐵礦,那就換一個山頭去挖,接連挖了五座山頭,才勉強湊夠材料,美其名曰“鐵精”。
春秋時期淺層礦已經不好找了,後來的王朝,也只能向地下要礦了,到了宋代時期,有些礦已經深入地下十二三丈了,這種情況下繼續向下挖,很可能直接就埋在裡面了。
埋了人,對於這些土財主來說沒什麼,大不了賠幾頭驢而已。
但問題是,人死多了,礦挖不出來,就沒辦法賺錢,人命可以用驢抵,但驢不能當人用,它不能挖礦啊……
也幸虧中國地大物博,山頭多,礦產也不算少,加上地方官員春秋筆法用得熟,一年到頭來,也未必可以見到一次礦難報告,但這種事,畢竟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可憐的是,這類問題更多出現在官營礦裡面……
地主家找百姓挖礦,好歹會有個餘地,忙的時候讓人家種種地什麼的,可官家的礦裡面,那就沒什麼餘地可講了,這個月要挖多少,挖不夠,鞭子來湊,還湊不出來,扣你工錢。
可是對於古代而言,挖礦真的是累死人的一件事。
大致流程是這樣的:
天不亮的時候銅鑼響,收拾好就開始下礦,別好錘子,帶好鑿子,扛著鐵鎬,沿著曲折或平直的礦道前進,然後幾個人一組,這個拿鑿子放在礦石壁上,那個掄錘子直接砸在鑿子帽上,叮叮噹噹,捶它個幾次十幾次,總能弄出點碎礦出來。
有專人拿著竹筐,用鐵鎬將這些碎礦石鏟到竹筐裡,之後拖到軲轆下面的礦井裡,掛好繩索,上面的人搖軲轆,跟打水差不多,晃悠悠就將礦石運出了礦
(本章未完,請翻頁)
洞。
零敲碎打,這就是開礦的基本操作,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如此。
不過在大明,已經出現了另一種方法,而這一種方法的工序就有點意思了,大致是這樣:
天不亮的時候銅鑼響,收拾好就開始下礦,別好錘子,帶好鑿子,扛著鐵鎬……那什麼,先別忙著下礦,這裡還有一堆劈柴,背下去啊。
一群人揹著木柴下了礦,然後將木柴堆到礦石壁上,丟一把火,燒吧。
著火了嘛,自然需要去背水。
水來了,那就趕緊地,把柴火撥開,不往柴上澆水,而是往石頭上澆水……
這個時候就聽到石頭爆裂的聲音,裂縫一條接一條,用錘子砸下,礦石就下來了……
這就是著名的燒爆法,也是古人開礦智慧的代表。
原理很簡單,熱脹冷縮,石頭跟自己打了一架,最後碎了……
這種燒爆法在大明也並沒有得到全面應用,不過朱允炆也不打算推廣了,一群老男人每天整冰火兩重天也不是個事,要解決問題,還是需要另尋其他辦法。
黃福不知道朱允炆能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開礦問題,如果開礦速度能跟上,那大明還愁什麼鐵器?若是神機炮如林,那大同城也不是不可以複製釣魚城的戰績,幹掉個大汗什麼的玩玩。
“皇上,有何辦法……”
黃福跟了朱允炆一路,眼看著這位已經到了午門,再不問清楚,人家就要回去陪老婆孩子吃飯了。
朱允炆招了招手,示意黃福近一點,然後輕聲說道:“你不是見識過神機炮的威力?這件事可以找二炮局來解決。”
黃福瞪著眼珠子,目送朱允炆的車架進入皇城,鬱悶至極地回了工部。
鄭賜正在端詳著一封奏報,看那嘴角的笑意,就知道是好訊息,剛剛端起茶,就看到了黃福那張死人臉,不由皺眉道:“不過是去了一趟龍江船廠,怎麼跟掉到長江裡一樣,你也得了風寒?”
黃福搖了搖頭,一臉沮喪地說道:“皇上在龍江船廠拍腦袋,想打造純鐵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