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讓惠鐵券,晉商商會(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就是他的野心,他想要藉助這個機會,實現山西商人力量的整合。
看來八大晉商組成大商隊聯合出塞讓常百業看到了商人抱團的優勢,這才想要打造一個更加緊密的商業聯盟。
茹瑺想起,在京師中也存在著一個商會,那就是英烈商會,而那個商會的核心人物則是遼王、珉王、代王還有徽商。
他們與晉商不同,晉商讓利的物件是百姓,但英烈商會關注的則是大明英烈,那些戰死在戰場上的英雄及其家屬。
無論這兩股商人勢力針對的是誰,他們都在積極行動,異常活躍,不斷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是好,還是壞?
茹瑺思慮著,坐視商人集體不斷壯大,真的好嗎?
各地商業活動明顯多於洪武朝,這與朱允炆的新政有關,與新商之策,晉商北出,徽商南下,大海即將解禁有關。
誠然,這為朝廷貢獻了不菲商稅,可商人勢力的壯大,影響力不斷增強,會不會帶動更多的人成為“流民”,丟下土地,轉而從商?
眼前的常百業想要打造晉商商會,他清楚自己還沒有這個資質,常家也不夠這個資格,但他找到了幫手。
嗯,自己就是他的幫手。
茹瑺盯著桌上的讓惠鐵券,一時之間難以抉擇。
若答應常百業,晉商商會必然會成立,那晉商將成為一個招子,一個標誌,一個集體,一個利益共同體!
到時候,朝廷想要指使晉商辦點事,他們還會俯首帖耳嗎?
若他們共進退,擰成一股繩,恐怕各地府衙都要給他們幾分面子吧?連布政使衙門,也不會輕易得罪他們吧?
畢竟惹怒了他們,所有商鋪一關門,那多少城、多少民,要麼餓死凍死,要麼窮死。這個後果,誰擔負得起?
可正如常百業所說,這晉商商會讓惠於民,還幫助朝廷宣傳了移民政策,讓移民的百姓與家人得到了利益,讓很多猶豫的家庭很可能會自願移民,即便是不全家搬走吧,分出一兩個兒子還是沒問題的。
移民困境,很可能會因此而得到突破。
茹瑺沒有說話,丁景福也不敢擅作主張,一時之間房間內陷入寂靜。
楊溥突然說道:“常大管事想要籌建晉商商會,調動晉商力量推動移民之策深入民間,這是極好之事……不過,晉商商會是不是與英烈商會一樣?”
常百業瞳孔微凝,驚訝地看向楊溥,自己一直都沒怎麼在意這個連上桌吃飯資格都沒有的人,但現在看,此人睿智、敏思還超茹瑺!
而且自己似乎還看走了眼,雖然這個人站在茹瑺的後面,像極了無足輕重的“狗頭軍師”,但他竟兩次先於茹瑺發問,而茹瑺處之泰然,不以為忤。
很明顯,此人身份或許不起眼,但他在茹瑺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動。
一個強勁的人!
常百業深深地注視著楊溥,道:“英烈商會乃是京師之中,為籌建英烈碑、大報恩寺所組建,又側重軍士額外撫卹,為朝廷分憂。晉商商會乃是為移民大業所建,讓惠於移民百姓,同樣是為朝廷分憂。從這裡看,並無不同。”
楊溥搖了搖頭,一針見血地問道:“在下詢問的是,英烈商會雖是商人所籌建,然有三王節制、約束。而這晉商商會,不知常大管事可想好由誰來節制,還是說,只由你們商人說了算?”
常百業冷眸,眼前的傢伙太難對付,他竟然想要染指晉商商會的管理權!
若是如此的話,他日晉商商會到底是聽誰的?晉商說了算,還是朝廷說了算?若是朝廷說了算,那豈不是為他人做嫁衣?
可事已至此,常百業不低頭也得低頭,眼下最重要的,不是討論晉商商會誰說了算的事,而是辦不辦得起來的事。
若沒有朝廷支援,布政使背書,晉商商會成立不了,即便是成立了,以常家眼下的能力,很可能站不穩腳跟,甚至會被其他晉商一腳踢出去。
“既然是晉商商會,自然是以晉商為主……”常百業堅持著自己的原則,然後補充了一句:“但朝廷可以委派官員進駐商會,以行監察、節制之權。”
楊溥微微點了點頭,退後不言。
茹瑺聽明白了楊溥的意思,他也認識到了晉商抱團可能會威脅地方,所以提出了根治之法,即進駐官員,監察晉商商會運作,對其不當、不法、損害國民利益之行為進行節制、約束,這樣一來,至少給晉商商會上了鐐銬,不至於讓其肆無忌憚。
“此事我還需仔細考慮,你且回去候訊息吧。”
茹瑺並沒有直接答應常百業。
待常百業離開,茹瑺又與丁景福、楊溥等人商議至四更天,才最終形成決議:
同意組建晉商商會,聯名上書,通報朝廷。
也正是從這一天,晉商開始從涓涓細流,匯聚為蒼黃黃河,呼嘯奔騰……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