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擬旨,茹瑺扶危牆於既倒,挽民心於驚濤,為正臣典範,加封武英殿大學士,賞賜錦羅綢緞!這些奏摺,誰寫得誰就拿回去,好好想想自己錯在哪裡!”

朱允炆沒有被解縉牽著走,選擇騎牆的處理辦法,兩邊都不得罪,而是選擇了認可與支援茹瑺,同時讓百官反思。

至於他們會不會心懷不滿,那就是他們自己的事了。

有些官員,用不了幾年就會離開朝堂,他們的小心思,就隨他們去吧。

無論如何,茹瑺這件事終於結束了,原本應該是驚濤駭浪,舟船傾覆,結果卻成了風雨飄搖,不動如山。

鬱新暗暗嘆息,朱允炆說得沒錯,茹瑺之事的背景是忻州府衙強取豪奪,可所有人都沒有問一句為什麼,只關注茹瑺的行為本身,並不斷進行攻擊。

這就是所謂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吧。

“解大人,後日孫女滿月,可要早點來。”

鬱新走向解縉,含笑道。

解縉微

(本章未完,請翻頁)

抬眉頭,看著平和的鬱新,點了點頭,道:“既是滿月酒,自要早點去。”

鬱新與解縉說說笑笑,離開奉天殿。

受茹瑺之事衝擊,紛亂的教材之爭也逐漸走向和解,說到底,還是政治對抗沒有結果的結果。

守舊派弄不死革新派,雖然革新派根基淺薄,核心人員以新進入朝廷之人為主,但他們的靠山是朱允炆,朱允炆不讓他們倒,那他們就倒不了。

而革新派也幹不掉守舊派,說來滑稽,他們的靠山也是朱允炆……

鬥來鬥去,不過是皇權制衡的把戲。

朝堂難得清淨了兩日,朱允炆雷打不動,上午在武英殿處理政務,下午就跑到後湖釣魚,不說馬恩慧,就連淑妃、寧妃等人也意識到了一些問題,但她們都很聰明的閉口不談。

不回後宮,那就不回吧,反正後湖比後宮好多了,至少有山有水有風景。

坐在湖邊,朱允炆正與馬恩慧談笑著一些趣事,雙喜走過來道:“皇上,安全域性指揮史大人求見。”

馬恩慧將魚竿插在石縫中,看了一眼朱允炆,帶著幾分幽怨,道:“那臣妾迴避?”

朱允炆點了點頭,不給馬恩慧欲擒故縱的機會。

馬恩慧只好鬱悶地去了一旁的涼亭,去找寧妃等人說話。

顧三審行禮。

朱允炆詢問道:“事情調查的如何了?”

顧三審拿出了一本冊子,呈送上來,說道:“按刑罰記錄,並結合宮中老人回憶旁證,前尚服呂珊、神宮監丘賀等人,皆因犯錯受過刑,其中呂珊重責三十杖,丘賀重則六十杖……其他官員大抵相當。”

朱允炆看著湖水,目光中有些悲傷。

六十杖,這估計還是留情了,若不留情,二十杖就足以把人給打死。傷了,抹上藥養幾個月容易好,可捱打的痛苦與仇恨,不是藥可以醫治的。

他們有著共同的悲慘,他們成為了一類人,就這樣,苟合在宮中,然後,密謀著什麼。

回顧歷史,也不是沒有被宦官、宮女幹掉或差點幹掉的皇帝。

比如宦官宗愛,這個傢伙就是個猛人,可以說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強橫太監,什麼劉瑾、魏忠賢,和他比就是小兒科。

宗愛不僅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封王的太監,還是唯一一個幹掉兩個皇帝的太監。而他幹掉的皇帝,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與敬壽帝拓拔餘。

而引發宗愛殺害拓跋燾的一個原因,那就是拓跋燾脾氣暴躁,殺戮無常。

這一點,朱元璋也有……

再比如唐敬宗李湛,也是因為好玩、殘暴,被太監劉克明等人還幹掉,還有被宮女用被子活活悶死的晉孝武帝司馬曜,差點被宮女勒死的明嘉靖皇帝……

皇帝也只有一個腦袋,也不是真龍,如果不得人心,一樣可能會被人整死。

雖然明代歷史只有一個不太成功的案例,但誰能保自己身邊就沒幾個心理陰暗,被太祖整過,將賬記在自己頭上的傢伙?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