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瑺開啟了“拜帖”,看到了一個大大的名字:

常百業。

古代“拜帖”不像是後世,把名字寫在右下角或右側,字小不說還不顯眼,這時候的“拜帖”流行的就是大名字。

在中間,用二號字型寫上去,至於兩邊,往往用的是五號字,小小的,眼神不好估計還看不清楚,大致內容是我是誰,哪天來你家吃飯,你備好口糧之類,即說明身份,約定時間,講明幹嘛來的。

對於常百業這個名字茹瑺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印象深刻,正是因為這位仁兄跑到揚州,結果害得揚州指揮史的腦袋被掛在了旗杆上。

當然,晉商送來五百匹戰馬,茹瑺當時作為兵部尚書自然也見了見晉商,認識了常千里、侯西域等人,自然也見過常百業一面。

茹瑺反覆看了幾遍,然後交給楊溥。

楊溥掃了一眼,只見上面寫著:

【太谷常家大管事常百業敬拜大人,特請於明日戌時登門拜訪,獻計移民之策。】

茹瑺倒了一杯茶,感嘆道:“大管事,看來常千里找到了接班人啊。你可知常百業此人?”

楊溥合上“拜帖”,回道:“略有耳聞,不知具體。”

茹瑺指了指桌案上的茶碗,示意楊溥過來品嚐,然後道:“此人如何倒還真不好說,但這個人去過北元,闖過沙漠。而自晉商從京師返回山西,常百業便成為了常家大管事,至少說明此人不簡單。”

楊溥有些疑惑,問道:“可他一個商人,能有什麼移民之策?”

茹瑺思考了一番,也沒有頭緒。

對於商人的力量,朝廷中很多官員根本就不瞭解,多將其當做社會不安定分子,貶低為賤人,賤人能有什麼作用?

茹瑺指了指“拜帖”,道:“不過常百業畢竟還是太年輕,處事還不夠老練,想來此事常千里是不知情的。”

楊溥瞭然地點了點頭,贊同道:“確實,約定的時間,暴露了常百業的經驗不足,或許他還沒有與朝廷官員打交道的經驗吧。”

拜帖約定時間是戌時,這個時候太陽都下山了,晚飯都吃過了,基本上黑燈瞎火,在這個點上門拜訪,肯定不是蹭飯吃的。

但考慮到府衙只辦理囚牢住宿、棍棒伺候等業務,常百業大概是沒興趣的,所以也不可能是來辦業務的。

可晚上悄悄地來,該不會想走後門進來吧?

作為商人,賄賂官員就等同於把官員往火坑裡推啊,洪武年在貪汙的鬼頭刀下掛了無數的人頭……

茹瑺不認為常百業是送錢的,他還沒這個膽量,畢竟自己是朝廷中央的人,不是地方官員,而且以常百業的腦袋瓜,也應該能想到安全域性在布政使衙門有人。

“送奉謁的人走了嗎?”

茹瑺問道。

楊溥搖了搖頭,送了奉謁,需要等主人家回過話才可能走,否則你怎麼知道人家方不方便接待。

茹瑺思考了下,嚴肅地說道:“或許商人有我們想不到的法子,現在移民已進入困境,不若就聽

(本章未完,請翻頁)

聽他們的意見吧。對外傳話,三日後,於府衙招待各地富商,希望富商可以為移民獻言獻策。”

楊溥略一沉思,瞭解了其中深意,連忙答應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