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楊溥的二次非常手段(第1/2頁)
章節報錯
忻州距離太原算不得遠,只有一百六十餘里。
茹瑺將忻州府之事寫成奏摺,安排人遞送京師,並命令差役押解衛勇輝、李存進等八人進京候審,命令郭崇暫時代理忻州知府。
處理完這些事之後,便趕赴太原府。
這一日,城外十里長亭,上百官吏齊齊整整,靜候茹瑺到來。
畢竟是山西第一號人物,明朝有史以來最大的地方官,無論是布政使,按察使還是都指揮史,都需要出來給個面子。
丁景福給茹瑺介紹過眾人之後,便安排轎子,將茹瑺迎入太原城。
茹瑺也沒有客氣,當眾宣讀了聖旨,然後表態道:“此番我任職巡撫,統管三衙,主要任務就一個,順利完成皇上的安排,移民五十萬!”
說到這裡,茹瑺將手舉了起來,嚴肅地看著眾人,道:“五十萬,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牽涉百姓之家眾多,稍有不慎,可能會造成民亂,到時候諸位沒有辦法給朝廷交代,我也沒有辦法給朝廷交代。故此,既為官,當為朝廷分憂,為君行事!”
“此間事繁雜難行,皇上又嚴令不準強制移民,可以說移民難如蜀道。但那又如何?難道我們就不能勸說百姓離開山西,去一個更好的地方?”
“山西土地已到極限,無法容納更多的百姓,而其他地方還有無數荒地需要開墾。何況朝廷還給出了那麼多優渥待遇,只要開啟民智,給他們說清楚,將明白,我相信一定可以完成移民使命。”
“既然大家都在這裡,那本巡撫就不拖沓,直接下令了:其一,都指揮史司需要節制好各地衛所,不允許衛所軍士擾民。同時根據朝廷旨意,淘弱存強,將確實不宜繼續留在衛所之中的老弱軍戶轉為民戶,新增到移民黃冊之中,另外選拔軍士充入衛所。”
“其二,按察使司方面,需要做好案情審查,尤其是關於移民之事,需立即奏報太原府,不可隨意論處,更不可強制移民。一些積壓的陳案冤情,也到了該清一清的時候,若其罪責嚴重又不至死,按律懲罰之後,新增移民黃冊。”
“其三,布政使司是最難,也是最不好辦事的衙門,需要協調各地衙門,做好移民政策宣傳,告訴他們移民所得好處,力爭找出一些有影響力的人出頭,帶動百姓參與移民……”
茹瑺有條不紊地安排著,楊溥聽過之後,並沒有放鬆下來,反而有一些隱憂。
待所有人散去之後,茹瑺看著沉默不語的楊溥,問道:“怎麼,你認為我的安排不妥?”
楊溥微微搖頭,道:“大人,將衛所之人、囚犯列入移民黃冊,這並無不妥之處。只不過大人想過沒有,衛所之人現在未必會願意移民啊。”
茹瑺眯著眼,說道:“你是說很多衛所軍士,都在享受或等待享受新軍之策,而不願意遷移?”
“沒錯,但這並非是最關鍵的問題。”
楊溥有些擔憂。
軍士不同其他,都是拿刀子的厲害人物,雖然茹瑺明令安排的是老弱之兵“退役”,轉為農戶繼而向東遷移。
但他
(本章未完,請翻頁)
千萬不該的是加入一條:選拔軍士充入衛所。
到這個時候,茹瑺才陡然驚醒。
安排老弱軍士離開衛所,這一項政策或許並沒有多少問題,畢竟這些人沒有多少戰力,也幹不過大部隊,到頭來只能乖乖收拾行李搬家。
可“選拔軍士充入衛所”這一條就大有漏洞。
要知道衛所中誰是老,誰是弱,那不是看身板,而是看指揮史、千戶等官員,他們說你老了,那你就老了,說你殘廢,那你就是廢了。
趕走一批人,拉一群大姨媽、二姑媽家的人進入衛所,享受新軍之策,吃朝廷政策,那不香嗎?
問題不在於茹瑺的命令上,而在於執行上。
茹瑺不可能盯著各地衛所,都司大人也不可能每天遛彎去搞田野調查,軍伍訪問,這年頭就不太流行深入軍伍,深入大部隊。
一旦執行中出現問題,山西百姓不亂,衛所倒會先亂起來。
想明白其中關節,茹瑺不由對楊溥刮目相看,道:“你認為該如何應對?”
楊溥微微一笑,道:“這件事解決起來或許還需要一些非常手段,只不過這個手段,有些上不了檯面……”
茹瑺佩服眼前的年輕人,他不僅善於發現問題,還善於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點與朝廷中很多官員不同。
在朝中,更多的官員是“找茬”型,能找出問題,也能明明白白地說出問題來,可一旦牽扯到解決方案,那就抓瞎了。
一問三不知,再問就是一嘴的仁義道德、三皇五帝,堯舜禹湯……
可楊溥不凡就在這裡,他即能敏銳地找出問題,又能快速地想好對策。這樣的思維敏捷之人,屬實難得。更兼此人城府不深,性格正直。
只不過楊溥也有自己的“缺點”,就是太過謹慎,總是三思而後行,有時候很容易失去最佳時機。
就以今日事來論,茹瑺的安排中明顯有紕漏,楊溥也清楚問題所在,卻沒有當場提出來,在擔當與勇氣上,還差一些火候。
楊溥低聲說道:“大人,衛所淘弱存強,為杜絕軍官徇私,可從三個方面入手,其一,監察,其二,把關。其三——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