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禪讓,祐華元年(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遵錚歡喜地走了。
朱允炆走至門口,挺直胸膛,看著藍天白雲,對身後的馬恩慧說道:“皇后,這些年來,朕最愧對的便是你,多少次外出,你都留在這皇宮裡。很快,我們就可以一起出去了。”
馬恩慧看著邁過門檻的朱允炆,行禮道:“那就去一趟皇上魂牽夢縈的地方看看。”
朱允炆笑著擺了擺手,走入武英殿。
翻看了幾份奏摺,朱允炆微微搖了搖頭,當開啟一份奏摺,看到是于謙寫的時,眼神一亮。
建文二十二年時,于謙以國子監考核第一的成績結業,隨後進入朝堂,擔任兵部主事,同時是東宮僚官,被朱文奎委託教導皇太孫。
可以說于謙是朱遵錚的啟蒙老師,只不過朱允炆在半年之後便將於謙外調至山西充當知府,僅僅兩年,便破格提拔為山西布政使,成為了大明王朝最年輕的布政使官員。這一干,又是近兩年,直至現在還沒有返京。
朱允炆看著于謙的文書,這個剛毅的年輕人終於還是無可阻擋地展示出了自己驚人的治理能力,他愛民,辦事利索,他善解民事,深得民心。
于謙提出養民三策,希望放緩基建進度,尤其是開山之事需要暫緩,理由是等待國子監匠學院研究出新型的施工器械,以減少人員傷亡,加快施工效率。
朱允炆知道國子監正在研究新型的開山之法,比如不再採取開鑿、清理、鋪築分開的作業方案,而是想要在開鑿的同時就鋪築鐵路,使用鐵路來運輸開山的碎石,不再使用笨拙的人工清理方案。
在開山工具上,國子監也希望打造一種蒸汽機為動力的鐵釺子直接開山,或使用火器,以不同的佈置方式來提升炸山效果。
等一等,也未嘗不可。
朱允炆不打算將於謙調到北京了,這是朱文奎的事。
朱文奎在外歷練多年,終於成長為了一個合格的繼承人。
在朱文奎自天津港返回北京之後,朱允炆便在次日的朝會之上,面對群臣與太子,宣佈道:“朕垂垂老矣,體不能久行,政務不能久看,精力不濟,思慮不周,難免貽誤國事。念太子朱文奎監國期間品性、能力、智慧絕佳,又在治軍期間有所作為,懂軍略,得軍心,朕決定,於元旦之日,禪位於太子。”
解縉、楊士奇、徐輝祖等人雖萬萬不捨,可也架不住朱允炆退意已決。
建文二十六年臘月,建文報刊登了建文皇帝準備禪讓的訊息,天下萬民震驚,不捨之聲四起。
文臣謳歌。
百姓哭嚎。
將校悲痛。
朱允炆完全可以不退位,以他的威望、才能與智慧,完全可以治理大明至終老。
他可以握著生殺大權,可以握著權勢,無人可以忤逆於他。但他終究還是為了大明王朝,為了百姓,為了江山社稷,選擇了退位。
元旦,禪讓。
元旦,大明王朝進入了朱文奎的祐華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