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六十里電報,成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北京城外,鐵道之外。
一個個威武雄壯的京軍軍士身穿盔甲,手持長槍傲然而立,守衛在鐵道圍欄之外。
十步一軍士,一直至六十里開外的通州。
解縉、楊士奇等內閣大臣,徐輝祖、李堅、楊榮等大臣,鄭和、朱能、駱冠英包括毛舟泰等新銳也被招來,自然少不了國子監匠學院的重要人物,周昌、沈達道等人。
至於郭嘉樂、宋斷斷、于謙等人,早已在通州等待。.c0
周昌介紹道:「皇上,諸位,此番實驗是長度為六十里的線路電傳輸。按照新的度量衡,使用一百米銅線合計六百個,銅線結合處都經國子監檢驗,並將線路埋在地下十厘米至十五厘米的深度,實驗時間定為午時整,以國子監擒縱器式擺動鐘錶來計算,是為十二點整。」
「只不過眼下鐘錶的小型化尚未完成,他們以大致午時為準,距離測試開始,尚有半個時辰。在這之前,郭嘉樂帶人完成了十五丈距離電能傳輸,臣以為具備了六十里長度測試的條件。考慮到測試成功,臣命人鋪設了兩條線路,分別設定發電端與指標端……」
朱允炆看著眼前小臺子上擺放的儀器,滿意地點了點頭:「關於郭嘉樂設想二十六條線路的構思,國子監還需要仔細考慮清楚,最好是選擇一條線路傳輸所有資訊,銅線可不好弄,幾千裡的距離耗費的銅不在少數,經不起浪費。」
周昌連忙表示:「匠學院已經在考慮這個問題,有人提出指標晃動幅度不同代表不同拼音字母,還有人提出以達到固定刻度的次數來記錄資訊。目前這個問題尚在討論與設計之中。」
朱允炆笑了。
繼續研究下去,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類似摩斯碼的東西。
大明人根本就不缺少智慧,他們缺少的是機會、是環境。
歷史沒有給他們科研的環境,我來給!
但願這群可愛的研究者們,可以當做火車頭,將大明的科技一路絕塵而去,做到領先世界五百年。
再無屈辱!楊榮好奇地看著眼前的手搖式發電裝置,問道:「這裡面都有些什麼東西,為何會產生電能,電能當真可以傳輸六十里之外嗎?」
周昌笑而不語。
徐輝祖出面道:「楊尚書,不可打聽,這是大明最頂尖的學問,也是改變歷史的學問,一旦洩密出去,對大明可沒好處。」
楊榮後退兩步,連忙說:「不問,不問了。」
如此一幕,惹得眾人鬨堂大笑。
朱允炆肅然道:「有些學問看似簡單,可找到這些學問的過程卻是艱辛無比,各中的苦楚與付出,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這一學問的突破,朕看可以摘走大明特等科技獎,並給予最大的付出者郭嘉樂一個伯爵。楊士奇,你看如何?」
科研也可以出伯爵?
這一幕令人震驚不已,也讓在場的一些官員羨慕不已。
楊士奇笑呵呵地回道:「皇上,雖說太祖有規定,非軍功不得封爵。可依臣看,郭嘉樂等人的發明若被證實可行,那這可就不是簡單的政務之功,還有軍功。故此,臣以為給其伯爵並無不妥。」
解縉、鐵鉉也表態支援。
朱允炆見眾人沒有意見,便定下了一個規矩:「日後但凡有資格摘走大明特等科技獎的,封給伯爵,享伯爵同等俸祿,世襲罔替。太子,日後這一點不容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