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嘉樂說完之後,眾人將目光投向于謙,這個國子監最具潛力、年紀最小的天才。

于謙有些緊張,這次面對的不是學堂內的同窗,而是國子監,不,是幾乎整個大明前沿學問的天才,任何一人都比自己有名望,有資歷,有實力。

葉靈兒看出了于謙的緊張,笑道:「皇上說過,少年最有銳氣與朝氣,只管說。」

于謙感激地看了一眼葉靈兒,對眾人作揖行禮,然後正色道:「在下於謙,本不敢站出來說話,可無奈郭嘉樂師兄強邀,不得不來。既是地圓說的學問,謙略說幾句,若有不當之處,諸位還請擔待。」.

胡濙、周昌、羅封等人笑了。

相對於郭嘉樂,于謙是一個很謙遜的人,總是可以先禮後兵。胡濙很是欣賞于謙,加上此人與太子關係緊密,對其更是器重。很顯然,于謙現在雖然年少,但已經懂得了一些官場規矩,就這一番話,便有理有節,令人舒坦。

于謙認真地說:「我對地圓說的瞭解,主要是從航海日誌、《瀛涯勝覽》等航海書籍中得知,我認為,地圓說已被事實上證明存在,天圓地方的說法可以自此摒棄,不再提用。一系列的日誌與書籍中,都記錄了時辰與晝夜變化上的問題,甚至一些日期記錄也出現過錯漏,由此來看,晝夜的變化、四季更迭,很可能都與地圓說有關。」

「晝夜因日出日落而成,四季又是為何而成?地星之上,有些地帶一年如春秋,有些地帶一年炎熱如夏,有些地帶酷寒如冬,有些地帶四季分明,這又如何解釋?我認為,無論是晝夜還是四季,光與溫度,都與太陽有關,這個關係到底是怎樣的,與地星存在於虛空之中是否有關聯,于謙不知……」

有郭嘉樂、于謙拋磚引玉,討論便開始進入熱潮。

航海院的院長喻興海站出來,對郭嘉樂與于謙的看法表示高度贊同,並命人取來了地星模型,對眾人喊道:「這是航海院結合輿圖,環球航海製造的一個球形輿圖,用於模擬地星,皇上看過之後,將其命名為地球儀,並提出給地球儀安裝支架,這才有了它。」

「結合一次次航海經歷,甚至出現過黃昏與日出長達幾個時辰的情況,可見地球或太陽是運轉的,唯有運轉,才可能出現這種變化。航海院聯合欽天監分析,傾向於地球是圍繞著太陽旋轉,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地球時時刻刻都在運動,諸位請看這地球儀……」..

朱允炆緩緩走入格物竹林,坐在了人群后面,對於發現自己的人微微搖了搖頭,仔細聽著這一場具有時代變革意義的集議。

地圓說被證明存在,其影響絕不是航海一件事,而是整個學問體系的事。

既然是地圓說,地球自轉、公轉這些學問自然而然會出現,相應的,萬有引力也會逐漸被發現被證實,力學的研究也將進入到全新的階段。

長達十幾年的思維改變,尤其是改良儒學與永嘉學派等影響,國子監監生的思維已具備了創新性與拓展性,他們不再是迂腐的固執信書的人,因為新學問書中並不存在,他們更為自信,堅定自己才是新學問的先驅。

地球儀的出現,將會成為改變大明人認識世界的視角,只不過這個地球儀並沒有完全標註所有島嶼、土地,像是北極熊、企鵝、袋鼠等地都沒在地球儀上。

世界很大,總需要一代一代的人接力去開發,所有的使命不可能都壓縮在幾十年一代帝王裡。

朱允炆仔細聽著。

陶增光與胡元澄從彈道計算的角度,認為存在某一種力量將火藥彈從天上拉下來,而不是一直飛行下去,除了火藥彈自身的重量之外,還有其他的力參與其中。

對於飛天,陶增光喊道:「早年間,皇上對我說過飛天是可行的,

只要速度足夠快。這些年來,二炮局進行過一次次實驗,發現飛天確實存在可能,只不過侷限於眼下火器的動力不足,無法完全突破某個速度……」

「既然地球是圓的,我們就一定可以離開大氣之外。熱氣球無法做到這一點,是因為熱氣球需要空氣。若是火器可以超越熱氣球的高度,飛到沒有空氣的地方,說不得就能抵達天上,然後回頭凝視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