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新的行業,資本發展(第2/2頁)
章節報錯
陳鋒不甘示弱,聲音更高了:「大舟紡織廠,要四十人……」
「有沒有去玻璃廠的?」
「麵粉廠煤工來三個!」
于謙站在人群之外,看著熱鬧的場景,皺眉道:「出了好多不曾聽聞的行當。」
朱文奎一隻手摸著下巴,思索著。
父皇曾說過,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會進入另一個階段的,或許政治體系不變更,但經濟體系會先發生變化。有一個名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東西,會伴隨著商業、手工業的發展,無可阻擋地出現在大明。
而資本主義的一個標識,便是自由僱傭市場的出現。
這些年來,金陵、蘇州、杭州等地,早就出現了這種僱傭市場,只不過遠沒有眼下如此熱鬧,那時候也沒有出現那麼多的廠,更多的是一些紡織作坊。.c0
可現在,隨著外無強敵,內無大災,朝廷減稅,有酬徭役,百姓逐漸有了購買力,市場需求在增加,隨之而來的便是各類各樣的工廠出現,以滿足這些需求。
朱文奎聽朱允炆說起過資本的可怕,知道資本的逐利本性,它可以讓人過得好,也能讓人死無葬身之地,它可以成就偉大,也可以讓偉大淪為渺小。
關鍵不是阻止它來到大明,而是如何引導與使用資本。
時代的潮流是不可能逆轉的,唯有順勢而為,善於使用,才能確保一切力量為朝廷所用。
朱文奎明白,未來自己治理大明少不了與資本較量。
好事。
父皇將周圍的敵人都清理完了,瓦剌也被徹底分解,沒了往日的威風。除了水師之外,大明軍隊在未來幾十年很可能都不會有大的戰事。
沒敵人可收拾,想要延續與再創大明輝煌,就需要內治!
內治難點之一,便是商與資本。
朱文奎看到了大明新興的行業,看到了朱允炆曾描述過的可能,對眼前的欣欣向榮既是期待,也有所忌憚。
于謙察覺到了朱文奎的情緒變化,笑道:「權衡利弊,扶利而去弊。再多變化,只要不改變大明前進的方向,不扯後腿,總會越來越好。」
朱文奎點頭,一掃擔憂,豪情地說:「任它雷霆擊空,我自乘風破浪!」
在朱文奎、于謙一行人在南方遊歷時,在北京的二皇子朱文垣已經開始學習處理政務。
朱允炆不僅細細講解政務中的問題,引導朱文垣提出多種解決之策,還讓其分析每一種對策的優劣與影響,最終選擇出適合的應對之策。
朱文垣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興許是皇室教育打下的基礎,也興許是隨朱允炆,在經過初期的接觸之後,也開始能處理一些簡單的事務。..
雖說朱文
垣的應對之策還不夠完善,想不周全,有些想法並不適合,但朱文垣能自己拿主意,找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對於一個十歲出頭的孩子來說已是驚人。
就連楊士奇、解縉、鐵鉉也不得不承認,朱文垣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子。而越是如此,楊士奇等人越是擔憂。
朱允炆並不介意這些擔憂,面對一些朝臣進言,一律置之不理。
這一日黃昏。
朱文垣已出宮去了吳王府,朱允炆一個人待在武英殿內處理政務。
內侍通報:「龐指揮使求見。」
朱允炆微微點頭。
龐煥入殿行禮,遞上一份文書:「皇上,最近朝臣之中有些人想盡辦法接近吳王府,想要巴結逢迎吳王,這是名錄。」
朱允炆接過文書看了幾眼丟到一旁,搖了搖頭:「朕說過很多次,朝臣效忠的是大明,是皇帝,而不是太子、皇子亦或是其他藩王!不過是一點點風吹草動,他們竟按捺不住,想著投機取巧,是不是再過一段時日,便要結黨營私,簇擁在吳王身邊攻訐親近太子之人?」
龐煥低著頭不說話。
封二皇子為吳王,並帶至武英殿處理政務,這給許多大臣傳遞了一個非同小可的訊息,他們第一個想法自然而然是:
皇帝想另立太子。
在這種判斷下,難免有些人賭上一切去壓住二皇子,希望能成為二皇子身邊之人,他日二皇子登基,便是朝中重臣,什麼解縉、楊士奇,什麼夏原吉、李志剛,都將在自己之下。
朱允炆沉思了下,開口道:「給吳王傳句話,讓他接納所有投效官吏。這群人既然喜歡二皇子,那就讓他們跟著他吧。至於要不要用,能不能用,讓二皇子自己來選。但需要盯著所有投效官吏,誰敢攻訐太子、東宮僚屬、內閣,便請他去安全域性喝碗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