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提出優先建造北京至通州鐵路是有充分考慮的,通州是京杭大運河的,也是南方糧食漕運過來的終點。

但通州畢竟不是北京,想要將通州的糧食運到北京來,必須藉助大量民力運輸,主要的運輸方式便是馬車、推車。

不到六十里路,還是混凝土道路,人工運輸一趟需要一日,回去又需要一日,這也就意味著兩日一波人運輸一次糧。

為了提升糧食、貨物運輸速度,同時考慮到北京南下的便捷,在北京與通州鋪築鐵路便提升日程。

黃福肅然道:「北京至通州鐵路一旦開通,糧食等物資單程運輸將縮短至半個時辰,最多也不會超過一個時辰。不僅可以節省大量民力,還將最大程度上保障糧食等物資的供應……」

夏原吉知道這條路非修不可,一是進一步檢驗鐵路、火車效能,二是培養新一批鋪築鐵路的人才,三是完善鐵路相關產業在北京的建設。

說到底,這一條鐵路和金陵的鐵路一樣,都是服務於後續規劃。

夏原吉問出了一個關鍵問題:「需要多少錢鈔?」

黃福認真地說:「按照金陵鐵路修築花銷,一里鐵路需錢鈔三萬貫,五十五里,合一百六十五萬貫。」

夏原吉聽得有些心疼。

如此多的錢財,就為了這一點路,到底值不值得……

夏原吉思忖一番,沉聲道:「鐵路修築是國之大計,戶部本該全力支援。然鐵路耗費實在過大,當引入各種手段,節省開支。京通鐵路可行,但戶部只能出一百萬貫。」

黃福有些著急,連忙說:「夏尚書,鐵路耗費何其多,不僅要徵用土地,發給百姓賠償,安置百姓,還需購置大量鐵石,需徵調大量民力分班勞作……縱萬千節省,最多節省十萬貫,也不可能省去六十五萬貫。」

夏原吉搖頭:「未來要修的鐵路多,若不將花銷降低下來,每一里鐵路張口便是三萬貫,朝廷要修萬里鐵路,豈不是需要三萬萬貫?如此海量的財政,朝廷很難拿出來。」

黃福看向周昌。

匠學院院長周昌思索片刻,對夏原吉認真地說:「這樣吧,國子監重新梳理施工工序,最大限度節省花銷,若依舊無法控制在一百萬貫以內,戶部應再給與支援。」

夏原吉沒有給後路,乾脆地拒絕:「京通鐵路戶部只撥給一百萬貫,剩下不足你們自己想辦法。」

周昌、黃福無奈只好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看了看夏原吉,明白他的擔憂,對黃福、周昌等人表示

:「鐵路是未來基建最重要的事,然造價確實驚人。你們需要想盡辦法縮減成本,同時確保修築質量。」

黃福、周昌無奈,但也只好答應。

其實兩人也清楚,一旦鐵路開建朝廷必然不可能允許其爛尾,後續缺額的錢自然會補充上來。但鐵路造價居高不下的問題是現實,以朝廷目前的財力來論,一年支給鐵路的錢財還不夠鋪築二百里路的,想要將鐵路修個四通八達,貫通主要城鎮,需要的錢財將是天文數字。

如同在保證質量的同時降低成本,就成了國子監與工部必須解決的問題。經過商議之後,工部負責降低施工階段、基礎夯實、物料運輸等方面成本,國子監負責解決採礦、冶鐵、鑄造、火車製造等方面的成本問題。

為此,工部與國子監抽調了一批人,負責工程造價管理,名為造價司。

造價司的出現,標誌著大明工程建設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粗放的管理開始退場,精細化管理進入工程領域。

而在不久之後,造價司所取得的降低成本效果將震驚朝廷,並被引入至造船廠、礦場、草原城牆築造等等領域。

蒸汽機噴薄著黑煙,遠處的大陸越來越清晰。

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人站在甲板上,盯著遠處的大陸,一個個眼神中充滿驚喜。

經過驚濤駭浪,劫後餘生,終是有驚無險地來到了這裡!

這裡將是大明燕國!

朱能下達了減速的命令,船隊將會沿著海岸線向北,找尋東平城東部,適合登陸、停泊的天然港口。

朱棣給那裡起了個名字:日月港。

&nbsp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