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烏斯藏更名西藏行省(第1/2頁)
章節報錯
國子監的研究沒有盡頭,因為他們越深入研究,越感覺到未知存在,滿世界都有疑惑,想要格物以求大道。
可二炮局不一樣,他們的主體是匠人,而這些匠人絕大部分又是不會讀寫文章的人,他們在思維上無法和國子監的監生一樣,當走到火藥的盡頭之後,他們會陷入恐懼,陷入不安,忍不住會猜測朝廷會不會取締二炮局,他們會不會淪落為無用之人。
朱允炆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來到這裡,並告訴了他們二炮局與國同休,給他們確定自信與目標。
話是如此,可若始終找不到出路,二炮局的研究將會陷入停滯。
面對陶增光、胡元澄等人切盼的目光,朱允炆給了他們一個方向:“國子監的化學院、匠學院裡有火器的未來。二炮局需要選出一批骨幹前往國子監深造,學習並掌握最新的學問,唯有如此,才能開啟新火器的大門。”
陶增光等人欣然答應。
如今國子監成為了天下學問的匯聚之地,想要不落伍,只能參與進去。
湯不平走了過來,將一份文書呈了過去,對朱允炆稟告道:“袁嶽大軍在烏斯藏送來了加急文書。”
朱允炆接過文書,吩咐回宮。
在鑾駕中,朱允炆看到了烏斯藏的被迫歸順。
袁嶽大軍在打下昌都之後,便一路清掃,消滅了大小領主三十二個,最終佔據林芝,窺視拉薩。帕竹選擇了臣服,一干尚師也帶領眾僧歸順。
面對裝備了火器的明軍,烏斯藏地方領主根本不是任何對手,再多的反抗,也只不過是多了一些屍體。
按照那裡的習俗,連埋都不需要埋了。
陳誠作為使臣,代表大明與烏斯藏帕竹政權、一干尚師談判,最終達成協議:
袁嶽遵旨意置烏斯藏都司,設烏斯藏衛、林芝所、昌都所、芒康所等,烏斯藏衛營地設在布達拉宮十五里外的寺廟之內。
帕竹第悉札巴堅贊為西藏衛指揮同知,聽從大明調遣。協助大明徵討不臣領主。
明軍不干涉白教、黃教、花教等傳教,但各教派必須在教義中加入臣服大明,歸順大明的內容,不允許出現反大明朝廷,反大明軍隊內容。
……
拓寬茶馬古道,增修驛站,一干隘口、要道交大明軍隊把控。
各教派每三年尚師需要前往一次大明京師覲見,每年需派遣弟子前往大明京師覲見。
協議的內容有些多,實現了朱允炆設定的諸多目標。
回宮之後,朱允炆於華蓋殿召見內閣、六部與五軍都督府官員,將烏斯藏歸順一事告知。
解縉、楊士奇、徐輝祖、夏原吉等面帶笑意,對這個結果頗感快慰。
徐輝祖恭賀道:“烏斯藏雖自洪武時便已歸順,然朝廷軍隊並未進駐,皆用羈縻之策,這才有了烏斯藏切斷茶馬古道,反出大明之舉。如今大軍進駐,衛所當立,烏斯藏已平!如今大明疆域總算不缺了那西南一角”
楊士奇提議大慶之後,又說道:“烏斯藏新歸,是否應改其行省之名?”
朱允炆想了想,開口道:“烏斯藏,烏斯二字指前藏,藏指後藏,然在洪武朝時,烏斯藏並未包含朵甘等地。為表統一,以示土地新入國土,將高原烏斯藏、朵甘等西疆以南、雲南以西,統稱為西藏,先設都指揮使司,後續視情況,增設布政使司與按察使司。”
西藏!
徐輝祖等人重重點頭。
西疆與西藏,構成了大明西部版圖,一南一北,皆是大明疆域。
雖然西藏地方上還有一些零星的反對大明的小領主,但從大局大勢上來看,大明已完全掌控了西藏,做到了實質意義上的控制,並將大明的日月旗插在了拉薩與布達拉宮、各寺廟之上,以彰顯大明對西藏的主權。
朱允炆批准了朱文奎的請求,無數自山西遷移至北京附近的百姓開始了“回家”之旅。
為避免百姓出現凍傷,沿途每隔十里便設了簡易板房,遮風擋雪,可供路人休息過夜,而這些板房裡都有火爐。
帶著糧食回山西,看看那些久別的親人,在山西過一個年,成了無數山西人的渴望。當這種渴望匯聚在一起時,便成了道路上連綿不絕的隊伍……
大明的“春節返鄉潮”,是山西人帶出來的。
如鳥,久飛終回鄉。
當朱文奎和于謙相約爬山,登高呼嘯,下山之後跺腳搓手流鼻涕的時候,朱瞻基正身著短衣,手持大刀,咋咋呼呼地喊著:“給我殺!”
唐賽兒抓著船舷直給朱瞻基白眼,他們就是一艘小小的只能容納五個人的木船,沒必要你親自操刀吧,何況人家已經拼了命的逃跑了,哦,現在已經跳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