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行禮:「弟子謹受教!」

張博志滿意地送走了于謙,目送于謙的馬車消失在街角,才暗暗傷神。

這一日,宛平縣學惋惜者無數。

北京,正陽門外,英烈碑廣場。

于謙走入廣場,看著廣場之上巨大的石碑,有些出神。

錢塘也有英烈碑,不過高度只有三丈三,可眼前的石碑實在是高得離譜,怕是有十丈之高,人站在這石碑的下面,顯得很是渺小。

葉靈兒看著英烈碑,沉聲道:「大明有如今的安穩太平,全是一個個英烈用生命換來的。皇上幾次至國子監時都有說起,大明人不能忘記英烈,國子監監生更應該學習英烈的付出精神,為國為民為江山社稷,以身為燭,燃燒己身,光明人間!」

于謙心情激盪,取了香,對著英烈碑肅然行禮:「國子監監生於謙拜謁諸位英烈!」

葉靈兒看著于謙稚嫩卻又認真的臉龐,不知道他此時此刻在想些什麼。

拜過英烈之後,葉靈兒帶于謙前往成賢街的國子監。于謙終於還是成了「土包子」,面對雄偉壯觀的國子監,驚歎連連,就差說一句不文明的話來表達心頭的震驚。

相對於宛平學院對於謙的圍觀,國子監對於謙的到來顯然沒多少波瀾。

能被調入北京國子監的往往都是有些本事,成績優異,還有一些是頂尖人才,誰會在意一個小小的天才于謙,你小子知不知道自由落體,知不知道浮力公式,知不知道溫度與高度的關係,知不知道打鐵不僅需要自身硬,還需要有催化劑……

于謙成為了國子監有史以來最小的監生,面對一眾分選學科選擇時,于謙經過慎重考慮,最終選擇了商學院、農學院、匠學院、兵學院四門。

雖然董倫勸說于謙貪多不爛,選修兩門便可,畢竟於謙的基礎還達不到國子監的水準,需要補上府學的課業。

于謙堅定地選定了四門,兼主修儒學與數學。

從商,是為了治商。

眼下商業發展很是迅猛,同樣也存在諸多問題,不瞭解商學,很難治理。

學農,是為了興民。

高產莊稼終於在今年大面積生產,未來十年,土豆、番薯、玉米、花生等,應該會廣佈所有適宜之地。

學匠,是為了技術。

技術是解決諸多問題的必要手段,尤其是火車的出現。聽說朝廷正在推動大鐵路計劃。不懂得技術,很容易吃虧。

學兵,是為了迎敵。

雖說大明現在周圍沒什麼敵人了,但皇帝都主張枕戈待旦,居安思危,自己又怎能不修習兵法之道?

李志剛考慮到需要有人帶一帶于謙,索性將於謙安排到了郭嘉樂的房間裡,這個決定遭到了董倫、葉靈兒等人的一致反對,包括匠學院的院長周昌也不答應。

在眾人反對聲中,于謙點了頭……

&nbsp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