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信亭。

葉靈兒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張教喻,我此番前來並非橫刀奪愛,而是代表國子監前來討要人才。于謙是個好苗子,他參與縣學的試卷副本早已送至國子監,祭酒李志剛,儒學院院長與禮部尚書董倫,一致認為,于謙學問紮實,基礎牢固,見解新穎,可入國子監。換言之,這個人,國子監要定了。」

張博志臉色一變:「葉副院

長,這不合適吧。于謙今年才十三歲,如此年紀送去國子監,豈不是揠苗助長,反而毀了他?何況國子監人才濟濟,于謙到那裡並不會多出眾,一旦課業跟不上,比不得他人,屢屢受挫之下,怕是毀了他。」

葉靈兒清楚張博志所言是有道理的,在社學裡于謙能做魁首,甚至他自學了縣學的所有課程,但直接進入國子監,還少了三年府學課業。

沒了這三年課業,于謙能不能跟上國子監的節奏,會不會因為掉隊而失了進取之心,這確實需要考慮。

不過,國子監是一個大熔爐,越早進入,越能鍛燒出百鍊真鋼,越能早點結業走上官場,積累從政經驗。

若讓于謙在縣學、府學修個六年,跑國子監再修個六年,等他結業已是二十六,再一點點從官場向上爬,等他能成為堂官時,估計要近四十了。

這個年紀對於尋常官員來說,確實是絕佳,心智品性成熟,政務經驗豐富。可對於天才一般的人物,就顯得有些浪費了。

比如郭嘉樂,宋斷斷這些天才,比如二炮局的陶增光,胡元澄的兒子黎叔林等等,這些都是年輕的時候大有作為。

年紀越大,創新能力越弱。

有天才的人物,自然需要早挖掘,再培養,早使用。

葉靈兒看著張博志,認真地回道:「我可以保證,于謙在國子監不會落伍。」

「你拿什麼保證?」

張博志不相信。

葉靈兒嘆了一口氣,緩緩地說:「董院長願意親自帶于謙,我也願意。有我們兩人悉心教導,我不認為勤奮聰慧的于謙會輸給任何人,六年之後,他將會以優異的成績結業。」

張博志凝眸,不知如何回答。

得良才而育之,這是每一位先生最得意的事。回顧生平時也可以說一句:當年誰誰是我的弟子。

對於于謙這種人才,張博志很想親自教育。

可如今,因為于謙名聲在外,剛到手的于謙,就這麼眼睜睜要飛到國子監去,實在是不甘心。

葉靈兒知道讓張博志放人很難,若不是趙術文早一步送文書到了宛平縣學,國子監還可以半路截胡,可現在只能從張博志這裡要人。

「國子監的實驗室,每三個月可以給宛平縣學開放一次。宛平縣學的弟子,暑假寒假可以進入國子監遊覽,這是國子監要人的條件。」

張博志苦澀地點了點頭:「罷了,你們可以帶走于謙,但我有一句話先說在前面,若他日于謙沒成才,你們便是罪人,莫要忘了方仲永之事!」

&nbsp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