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威嚴地看著文武官員,沉聲道:「遷都北京,奠大明萬古基業!諸位齊心,鑄大明國運昌盛!」

七月六日,大報恩寺戒嚴。

朱允炆攜太后、皇后、太子、其他皇子皇女、在金陵藩王,文武大臣等,至英烈碑廣場,為大明英烈上香,告知大明英烈明日遷都的訊息。

看著高聳的英烈碑,朱允炆感嘆道:「沒有英雄的王朝,長遠不了。忘記英雄的王朝,同樣長遠不了。大明子民之所以能挺起脊樑,傲然於大地之上,便是這些英烈用生命換來的!皇室宗親也好,文武官員也罷,你們都聽好了。」

「未來的歲月,誰若忘記了英烈,該祭奠的時候不祭奠,該敬仰的時候不敬仰,該來掃墓的不來掃墓,無論是朕的子孫,還是其他藩王的子孫,都將被釘上恥辱之名!該懲罰的懲罰,該砍去俸祿的砍去俸祿,該趕出官場的趕出官場!諸位,銘記英烈,不忘先輩,他日國難當頭,方有國士能挺身而出,匡扶社稷!」

七月七日,天色尚早,已是鐘鼓齊鳴。

朱允炆於天地壇祭祀。

完成祭祀之後,規模浩大的遷都終於開始。

雖然經過長達半年多的分批次北遷,可朱允炆此番遷都,隨行人員的數量依舊龐大到了十萬之眾,其中九萬是隨行護衛的京軍,剩下的一萬人,有後宮八百餘人,東宮二百餘人,文武官員六百餘人,最後一批北上的國子監監生一千人,數量不明的偵察兵,三千安全域性軍士……

在最初遷都計劃中,朱允炆曾想乘寶船,經海路抵達天津港,於天津北上抵達北京。但這個設想被所有官員給駁回了。

楊士奇的態度很堅決,說遷都乃是國之大事,無數百姓沿運河兩岸翹首以盼,若改海路,百姓該當如何?

水師都督府更不答應,七月海上多風暴,雖說這些風暴多在東南沿海,可誰知道山東外海會不會冒出來一個風暴,萬一龍吸水過境傷了皇帝,那誰能擔得起這個責任?

無奈之下,朱允炆只好聽從官員的安排,走京杭大運河這條路。

宮門開,三千儀仗扈從開路,手持各種禮器之物。

日月旗當前,其後則是日旗、月旗、雲旗、雷旗、風旗、龍旗、鳳旗、虎旗等八十種旗幟。

各類各色幡、扇、傘、蓋,如龍頭幡、信幡……

儀刀、豹尾槍、戟、殳、弓箭。

還有手持拂塵、各類瓶子、各類盤子、壺類的……

大駕滷薄!

這是朱允炆自登基以來,第一次在出行時使用最高規格、最齊備的大駕滷薄。

雄壯強大的軍士,盡善盡美的禮儀,各色旗幟與禮器,龐大規模的緊密有序,盡顯皇室的威嚴。

朱允炆端坐於玉輦之上,抬玉輦之人足有三十六人。

車駕行走得很慢,外面傳來了喧雜之聲。

「皇上萬歲!」

喧鬧與嘈雜不見了,轉而化成了一個聲音。

朱允炆開啟帷幔,看向道路兩旁,只見無數的百姓沿街戰著,揮舞著手告別,有些人哭泣著不捨,依舊在大喊著「皇上萬歲」。

金陵的百姓,來送朕了。

朱允炆看著這些百姓,微微點了點頭,並沒有下令停下,落下幔帳,長長嘆息。

「皇上,一路平安。」

一個老人拄著柺杖,滄桑地喊著。

年老了,聲音弱了,被其他人的聲音蓋住,可老人依舊在祝願。攙扶老人的十一二歲的孩童跟著喊「皇上,一路平安」,然後看向爺爺,問道:「皇上還會回金陵看我們嗎?」

老人抬手,拍了拍孩子的後腦勺,含著淚道:「孩子,這裡是他的家,如何會不回來。他會來的,你忘記了,他答應過水師將士,當水師出征與凱旋的時候,他會到金陵來。」

「那其他時候呢?」

「其他時候,呵呵,那要看皇上的心情嘍。山不來就我、我來就山,皇上去了北京,牙崽子,你長大了也可以去北京,去找皇上,到那時候告訴皇上,金陵的百姓想念著他呢……」

&nbsp看完記得收藏書籤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