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亂來的唐賽兒(第1/2頁)
章節報錯
武英殿。
朱文奎抱著一疊文書,送至朱允炆的桌案之上,恭敬地說:「父皇,這些是遷都相關事宜的文書。北平的張昺再次送來文書,言說人口增加太快,物資上有些緊缺,請求朝廷派水師調撥一批糧食過去。」
朱允炆接過文書仔細看了看。
皇室還沒遷都,朝廷重臣還在金陵,但民間已是聞風而動,風潮漸起。
商人在北遷,京官的家眷在北遷,一些金陵的百姓,江南的百姓也跟著北遷。所有人都清楚,北平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地方,在家境尚可的情況下,早點前往北平置辦一些產業,留給後世子孫那就是一筆無盡的財富。
北平城內的小房子,也比府州縣城裡的大宅院值錢多了。買下來,給子孫這就是立身之本,未來可以在北平紮根,享受京師最好的教育,繼而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出於種種考量,地方上富戶、大戶不約而同,選擇帶一筆錢前往北平,而這些人口在短時間的進入,消耗了龐大的物資,北平雖然設定了糧倉,儲備了大量糧食,可以支撐百萬人吃兩個月的,但這兩個月是底線,是應對突***況的儲備,也是穩定北平糧食價格的壓艙石。
可以使用,但必須有所補充,以確保北平糧食安全。
朱允炆將文書放下來,看著有些疲憊的朱文奎,指了指一疊文書,笑道:「這麼多事交給你處理,著實是受累了。」
朱文奎連
忙搖頭:「相對父皇日夜辛勞,兒臣這點苦算不得什麼。」
朱允炆起身,從桌案後走了出來:「苦一點確實不算什麼,關鍵是要有一顆強大的心。想想太祖當年,失去了至親,失去了所有依靠,一個人流浪乞討於淮河兩岸。當年的他並沒有被困苦擊敗,而是苦中作樂,在流浪的同時觀覽山河地勢,瞭解民情風俗。」
「人總是從一次次歷練中站起來,諸多繁雜的事,就如一塊用於磨刀的砥礪,事少砥礪便薄,想要磨出快刀來就不容易。事上練,便是如此。不要怕事多、事繁,只是,也需要勞逸結合,不可過於耗費精神。給你三日假,約上朱瞻基好好看看金陵的山河。」
朱文奎聽聞著急起來:「父皇,遷都正是緊要時,兒臣怎能鬆懈,耽誤一日,便耽誤諸多事……」
朱允炆看著一心想要處理遷都事宜的朱文奎,認真地說:「孩子,你看到過蒸汽機,應該知道,火車一時半會不新增煤炭,整個機器依舊在運轉,並不會因此陷入停滯。」
朱文奎有些迷茫,不太明白朱允炆的意思。
朱允炆解釋道:「大明就如同火車,作為駕駛火車的人,短暫休息幾日,並不會影響火車前進的方向與大局。只要煤炭還在,水還在,齒輪沒有被破壞,傳動的力量依舊會傳動。」
朱文奎瞭然。
前進的火車,並不需要太多的干預,開火車的人就是在筆直
的單行鐵軌之上打個盹也不礙事。
「那兒臣去找朱瞻基。」
朱文奎笑了。
朱允炆微微點頭,擺了擺手讓其離開。
遷都事多,但更重要的是朱瞻基。
朱棣去美洲墾荒,但他畢竟老了,不可能在有生之年打下偌大勢力,他所能做的,只是開路,為日後朱瞻基管理與控制封國夯實基礎。
拉攏朱瞻基,是一項必不可少的事,也是確保大明與美洲封國相安無事的關鍵,是確定未來數十年格局的重要一環。
至於遷都,交給內閣這些老狐狸來辦就好了。
劉長閣匆匆走入武英殿,見朱允炆正在看著輿圖沉思,沒敢出聲打擾。
朱允炆將目光從杭愛山方向收回,問道:「
瓦剌那裡還沒有訊息傳來嗎?」
劉長閣微微搖頭:「皇上,按照日期來推算,瞿都指揮使帶兵至瓦剌應該是這幾日的事,有訊息的話,也需要等十幾日之後才能傳報過來。」
朱允炆面色凝重:「瓦剌雖然臣服,馬哈木等人也留在了金陵,可哪一次和平來得容易,受降也容易出意外啊。想當年,納哈出投降時與藍玉就起了衝突,差點受降失敗。」
劉長閣嘴角動了下。
那是洪武二十年的舊事,當年洪武皇帝派遣馮勝為徵虜大將軍,總率三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將軍,帶二十萬軍隊征討遼東的納哈出。
納哈出打不過明軍,又有部將不打招呼就跟著馮勝、藍玉喝酒去了,加上游說
,實力等問題,納哈出不得不投降。
藍玉負責受降事宜,請納哈出喝酒,見納哈出衣服破了,便將自己的衣服送給納哈出,讓納哈出穿上,納哈出認為這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無禮強求,讓藍玉先喝一杯酒自己有了臉面再穿衣服。
穿不穿,喝不喝,這兩人鬥了起來,後來鬧翻了,常遇春的兒子關陽公常茂見這情況,當即拔了刀子,問候了納哈出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