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內治部署,六部安排(第1/2頁)
章節報錯
元旦的大朝會拉開了建文十二年的序幕。
不管百官站在奉天廣場冷不冷,大明已隨著爆竹聲除舊迎新。
緊張的大戰事終於結束了,雖然有些地方還有些亂,但已不足以威脅到朝廷安穩,甚至都不需要朝廷動用太多的民力。
和平,真正降臨到大明國土,大明子民再也不用擔心遊牧民族的入侵。
沒了外敵,朱允炆開始騰出手來整頓官場與朝廷,面對禮部尚書董倫等人道:「禮部當以國子監、府州縣學教化事為主,盤查各地教育,一旦發現無德、無識、無憐憫之心、態度懶怠,不能傳道、不能授業,不能解惑者,一律革除出教化之內。」
「前段時日,安全域性奏報,上海縣教諭酒後嚷嚷,說岳飛不是民族英雄,應該剔除出教材之中,還有人說太祖開國戰爭殺戮無數,是製造苦難的暴君!呵,朕這些年來還真是寬容了,岳飛不是英雄,他算是什麼東西,也配說出這樣的話!」
「若無太祖開國,豈有如此盛世之基,僅僅是匡扶華夏之功,便足以讓太祖名傳萬世,功蓋千秋!一個小小的教諭,竟連這點都看不穿,如何能留在縣學之中?禮部當與刑部一起,擬出《英烈法》,但凡是汙衊、貶低、抹黑大明英烈與民族英烈之人,不配為大明子民,當放逐於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讓其自生自滅!」
吏部侍郎兼國子監祭酒李志剛聽聞之後,也
不由得憤慨。
這酒後狂言之事確實存在,還是縣學的生員舉報出來的,李志剛深感痛苦,也頗是無奈,不等董倫承擔責任,先站了出來:「皇上,此事是臣等失職。」
這幾年中,大明大力推行文教,初等學院、縣學、府學、國子監已成為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位於最下面的初等學院,其數量很是龐大,一個縣域之內,少的有三十幾座,多的則上百。
數量的短時間增長,導致先生數量嚴重匱乏,縱是國子監不斷輸送人才,可也架不住如此規模的擴張,而初等學院的增多,縣學、府學也必然需要跟著擴張,更讓先生顯得緊俏。
為了不耽誤文教事,地方上將一些識字的人拉出來充當先生,缺乏對這些先生的把控與嚴格稽核,這也讓不少地方的先生良莠不齊,出現一些先生無道德、無是非觀,思想不良也成了無法避免的事。
國子監不僅負責整個國子監的運作,還負責整個教育體系的監管,地方上出了問題,國子監確實有責任。
朱允炆嚴肅地看著李志剛等人,沉聲道:「國子監每年結業之人有三千餘,這些人不可能全部進入朝堂,你作為國子監祭酒,需要做好引導,鼓勵監生去朝廷最需要去的地方,引導他們主動進入府州縣學與初等學院。」
「文教千古事,豈能馬虎?粗放的文教不是朕想要的結果,也難以培育出真正的人才。國
子監想要多出點力,害群之馬不能留,毀我文教根基者不能留!」
李志剛肅然保證:「臣將盡早完成博士、教諭、訓導等考核方略,推行於各地,並派人員訪查,以期將不足以勝任文教之人趕出文教之內!」
朱允炆滿意地點了點頭,將目光看向戶部尚書夏原吉:「燕王將於元宵前後班師回朝,賞賜之事戶部可否準備妥當?」
「已準備妥當。」
夏原吉坦然。
朱允炆最終還是同意了戶部加印寶鈔的意見,市面上對寶鈔的需求越來越大,經濟在發展,寶鈔的數量不可能一成不變。
這批寶鈔透過賞賜的方式流入民間,加上遷都不遠,各種花費定是不少,想來不會對市面上寶鈔構成嚴重威脅,不至於引起明顯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