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的代差嗎?

這倒是不錯的想法。

地方上用虎蹲炮與神機炮,等再過個幾年,二炮局便可以研製出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神機炮,哪怕地方上作亂也作不起來,你火器只能用三五里,可朝廷火器能打十里,十五里,配合飛天與瞭望技術,配合斥候與民心,躲哪裡都是捱打的份……

朱文奎看向輿圖上的西疆與北面草原方向:「父皇,政令不通達也是個問題吧,若燕王打敗韃靼,瞿能打敗瓦剌,朝廷當真能控制遼闊的草原嗎?若是不能,豈不是每隔十年,就要一次遠征?」

朱允炆轉身走向桌案後,坐了下來:「疆域越是遼闊,政令越需要通達。金陵城外的軌道已鋪設完成,匠學院那裡已經在進行最後的火車攻關,用不了幾個月,你將會看到一條控制疆域的新道路。」

朱文奎驚喜不已:「父皇是說火車即將研製出來?」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

蒸汽機在船隻上的成熟應用,已經積累了大量的人才與技術,將蒸汽機搬到火車上已經不是什麼天方夜譚的事。

雖然火車設計、最佳化與改進還需要進行,但蒸汽機火車一定會出現,併成為一種運載貨物、人力的新方式。

沒錯,修鐵路的成本是巨大的,但大明需要鐵路,需要用鐵鋼的骨架串聯起東南西北。

混凝土道路只是解決了平坦問題,讓政令通達不需要被天氣太過侷限,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速度問題,而鐵路將解決這個問題。

雖說大明現如今的冶鐵量無法支撐起龐大的鐵路計劃,但隨著四方戰事的結束,大批大批俘虜的送達,鋪築鐵路、擴大鐵礦與煤礦開採量已不再是不可行之事。.net

換言之,朝廷需要提前規劃,準備鐵路事宜了。

按照朱允炆的打算,大明並不需要過於強調將鐵路修到最北面,最西面,最南面,就以北平來說,那裡是大明未來的中心,但以北平為核心的鐵路,只需要向南對接金陵,然後對接東北瀋陽、西北大同等地便可,並不一定要將鐵路一口氣修到和林或捕魚兒海去。

大明要的是控制力,只要保證大明軍隊主力能夠在短時間內輸送到戰場,輸送到戰鬥前線,剩下幾百里路程,乃至上千裡不好修路的地方,明軍一樣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前進。

鐵路的存在,在於更快速的物資轉移與人員轉移,只要保證了這一點,就能保證大明王朝的控制力可以抵達邊疆任何一個角落。

至於未來百年,是不是需要將鐵路鋪築到更遠的地方,那不是朱允炆需要考慮的事,是朱文奎的事,甚至是朱文奎的孩子考慮的事。

朱允炆看向朱文奎,欣慰地說:「經過宮廷之亂後,你變得更是成熟,也懂得考慮長遠之事了。等四方戰事平定之後,就由你來組織遷都事宜吧。」

「我?」

朱文奎有些驚訝。

遷都事宜龐雜繁複,不是簡單可為之事。再說了,遷的是國都,自然應該由皇帝來組織與安排,自己一個太子接手這種事並不合適。

朱允炆看出了朱文奎的猶豫,笑道:「朕最近有些疲倦,這種事交給你最好不過。」

「兒臣領旨。」

朱文奎想了想,還是答應下來。

楊士奇、解縉、夏元吉等人聽聞太子將組織遷都事宜的訊息之後,並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這段時間裡,朱文奎基本上是與朱允炆一起辦公的,一些文書的批閱也是朱文奎拿的主意,朱允炆甚至連一個字都沒改動。

解縉等人都明白,朱允炆這是在努力鍛鍊太子。

事實上,太子朱文奎表現出了非凡的政務處理潛質,他雖年少,可經歷的事不少,尤其是經過代王之亂後,他變得更是內斂,更是沉穩。

朱文奎開始更多接觸大臣,但對於五軍都督府的事,一概推給朱允炆決斷,朱文奎是個聰明人,很清楚自己的底線在治國,而非治軍。

事實上,朱允炆也沒有放手過軍權,這是不容觸碰的底線。

「感謝踏雪橫行打賞,驚雪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