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阿魯卜林的失敗,阿魯臺並沒有責怪。

明軍在比預期更短的時日裡走出瀚海,確實讓韃靼高層吃了一驚,但這並不影響整個計劃的實施,只不過讓計劃提前罷了。

阿魯臺分析著眼下的局勢,對部將侃侃而談:「明軍奔波近兩千裡瀚海,他們已是疲憊,而我們一直都在休養,這就是以逸待勞。明軍強行軍,必然折損不少軍士,士氣又能剩下多少?我們養精蓄銳,士氣高昂,此戰豈有不勝之理?」

「雖說阿魯卜林折損了一些人手,可我們擁有八萬之眾,皆是部落中善騎射者。只要悍勇衝鋒,將明軍分割為若干塊,以騎兵對步卒,百戰而百勝。現諸將士,當以必勝之決心,準備接下來的決戰!」

這一番話,事實上不需要阿魯臺說的,不過是幾百人的小損失,算不得什麼。

可偏偏,阿魯臺站出來鼓舞士氣,安穩軍心,這恰恰說明了阿魯臺內心深處隱藏著不安。

阿魯臺對明軍有著複雜的情緒,一方面渴望藉此機會,一舉消滅明軍的主力,並揮師南下,重建大元帝國!一方面對明軍有著深深的畏懼。

沒錯,就是畏懼。

遙想建文六年,天山之下飄雪時,帖木兒帶著自己全部的精銳,他的騎兵隊伍堪稱舉世無雙,縱橫數萬裡罕有敵手!

可偏偏,帖木兒不僅輸了,還死在了明軍手中!

不管帖木兒是死在他孫子手裡,還是死在大明手裡,真相併不重要,重要的是,帖木兒引以為傲的騎兵損失殆盡!

可是五年前的事了。

五年前,朱棣能殺帖木兒,五年後,朱棣就不能殺自己嗎?

八萬韃靼騎兵,可比不上帖木兒的十五萬精銳!

再說了,這五年來,大明國力蒸蒸日上,聽說火器都已經開始普及全軍了。去年年初的大閱兵,可謂震驚無數人,就連瓦剌也忌憚不已。

這一次舉世攻明的籌劃,不僅沒有成為削弱大明的陰謀,沒有上演群狼獵殺猛虎的好戲,反而成了大明兇猛,將軍兇猛,軍士兇猛的證明!

大明不僅打敗了他的敵人,還從肉體上消滅了他們,兀良哈更慘,連根都被消滅了,據說娃娃都沒留一個。

阿魯臺不清楚,若是自己失敗了,韃靼的命運會是什麼!

不會失敗,絕不會失敗!

阿魯臺相信,騎兵一定可以剋制火器,自己不是沒有任何準備!

開戰!

阿魯臺下達了命令,帶隊的依舊是阿魯卜林,負責襲擾大明軍隊,明軍來打就跑,明軍不來打就騷擾。

朱棣很清楚這是韃靼的誘餌,只是安排鐵鷹騎守著外圍,不讓其影響軍隊休整。

只是朱棣低估了阿魯臺。

在明軍進入休整的第二日夜,阿魯卜林的兵力突然增加至兩萬,以大騎兵的方式開始衝陣。

六千鐵鷹騎與其對沖,擋住了阿魯卜林的衝擊,但也因為低估對方的兵力,導致鐵鷹騎軍士折損三百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