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大捷!

夏元吉長長鬆了一口氣,對戶部侍郎卓敬說了句:「東北方面的糧草供應,可以緩一緩了。用不了一個月,張輔便會結束在朝鮮的戰事,兩個月內,大軍將返回各地衛所。我們可以抽出人力,支援燕王大軍了。」

卓敬微微點頭,頗有些興奮:「原以為將李芳遠打過鴨綠江的倭軍有些本事,戰事會持續很久,至少鏖戰一段時日,誰成想,這群倭軍也不過如此。」

夏元吉靠在椅子背上,疲憊地閉上雙眼,緩緩說:「這樣評判倭軍的戰力是不妥當的,你要看到在大捷文書之中還夾雜著一份慘烈的戰報,女真部落主力面對殘敗退下來的倭軍,依舊損失極是慘重,甚至連猛哥帖木兒等人也死了!」

卓敬呵呵笑了笑,認真地說:「軍隊與軍隊之間不同了。擱在十年前,誰敢想今日?洪武爺雖然使用過火器,但軍中主力依舊是馬刀長矛與弓箭,可如今呢,將敵人消滅在進軍的道路之上,已‎​​‎​‏‎‏​‎‏​‏‏‏經成為了軍***識。肉搏拼命的時代退至第二位,遠端滅殺,火器殺傷已然成為了第一位。」

夏元吉睜開眼,起身活動了下肩膀:「是啊,興許從二炮局設立的那一日起,大明的軍隊已經遠遠強大於敵人了。皇上又是一個極力主張發展火器的君主,幾次大規模作戰都是以火器開路。大閱兵已經展現出了火器的威嚴,可敵人不會被威嚴嚇住,還需要展示威嚴背後的實力。」

「在這些戰事結束之後,恐怕沒有人再小看大明的軍事力量,毀天滅地的戰爭能力,也將透過這次反擊,酣暢淋漓地展現出來!百年和平之國運,將由此奠定!戶部鬆懈不得,務必協助好後勤局,將一應軍需供應到位。」

卓敬肅然點頭:「夏尚書放心,軍需物資已在全力運轉,官營之下的船廠所有新制船隻,全部投入到了軍需供應之上,火藥彈正源源不斷運至北平,由北平轉運前線。只是——」

「只是什麼?」

夏元吉看向卓敬。

卓敬看了看左右,見無人注意,便湊上前,低聲說:「此番糧草軍需轉運數量過大,已經遠遠超出了燕王大軍正常所需。據兵部一些官員透漏,透過大運河送至北平的火藥彈,其數量超出了百萬之巨!這還沒計海運至天津,轉運至北平的火藥彈。如此海量的火器給了前線,是不是不太妥……」

夏元吉瞥了一眼卓敬,沉聲問:「你到底在擔憂什麼?」

卓敬低頭彈了彈衣襟:「將在外,就怕君令有所不受啊。何況四面八方的魑魅魍魎突然都冒了出來,形成了這舉世攻明的格局,夏尚書不覺得奇怪?一方面大軍出征索取大量火藥彈,一方面京師空虛,暗潮湧動,我總感覺哪裡不對勁,還請夏尚書多多用心,警醒陛下才是。」

卓敬是侍郎,以前奉天殿還沒被燒的時候,還能在朝會時見到朱允炆,可現在奉天殿沒了,朱允炆待在武英殿辦公,多數召見的是內閣、六部尚書與

五軍都督府、水師都督府的人,很少召見侍郎。

有些話又不適合寫奏摺,萬一留下文字,等朱老四回來,說不得會大鬧戶部。

夏元吉看出了卓敬的憂慮,默然點了點頭。

這年頭能留在朝堂裡的就沒幾個蠢貨,突然起來的變故,四方戰事說來都來了,這其中絕沒有不約而同,而是相約而動。

面對這局面,建文皇帝也下定決心藉此機會,全面收拾下敵人,該打的徹底打服,該殺的徹底殺死,由此抽走了大量京師兵力。

夏元吉並不擔心朱棣,此人想要鬧騰,早在西征帖木兒的時候就可以鬧騰了,畢竟那裡有地利,裂土封王不在話下,何況當時朝廷的後勤壓力已足夠大,一旦朱棣鬧騰,短時間內絕不會有第

二支軍隊出征能討伐朱棣。

只是,朱棣反不起來。

只要看看朱棣身邊的武將就知道了,徐輝祖是徹徹底底的朱允炆的人,平安也是,段雲、劉啟夏、周‎​​‎​‏‎‏​‎‏​‏‏‏大志、薛祿等等都是朱允炆親自提拔起來的,還有鐵鉉,楊溥、宣青書這些隨軍參謀,楊烽火等大督官,都是朱允炆的人。

另外,京軍之中誰不受建文皇帝的恩惠,這些年來朝廷在他們身上投入的資源不在少數,加上年復一年的忠君報國思想,朱棣想要讓他們轉過身對付建文皇帝,這樣的命令下達時,就是朱棣身死之刻。

夏元吉相信朱棣不會背叛朝廷,也相信他不具備背叛的力量,老趙當年穿上龍袍,可都是一群下屬擁護出來的,是一群人「運作」出來的,朱棣身邊都沒幾個他的人……

京師空虛這才是令人擔憂的。

為了保證火器運輸的絕對安全,建文皇帝還在京師中抽調了五萬精銳,聯地方衛所,全程守護大運河!

每一百步之內,必有軍隊駐防兩岸。

這樣一來,雖然保證了物資的安全,可也削弱了京師內的防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