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風吹過,白日的燥熱緩緩退去。

明月高懸,如宇宙睜開的眼,看著世間的戲。

張輔坐在城樓之中,手持《孫子兵法》,沉穩如山。

張輗、張軏站於張輔左右,一個十八,一個十五,皆腰掛雁翎刀,身背推盾。

張輔清楚,這一次作戰之後,未來數十年內很可能不會有大戰發生在大明周邊,這是張輗、張軏二人歷練戰場的最後機會,這兩人都是自己的親弟弟,不帶在身邊不放心啊。

耿炳文的兒子有出息了,在東海水師,平安的兒子平息去了山西大同,郭英的兒子郭鑰去了雲南都司,徐輝祖的弟弟徐膺緒也在朱棣麾下效力……

當然,這些人進入軍中,都取得了建文皇帝的許可。

擅自安插人手進入軍中,這種事很危險,稍有不慎,就可能成為第二個姓藍的。

指揮使張含走了進來,稟告道:“大帥,倭軍已發兵前來,距離城池已不足三里。”

張輔頭也沒抬,低頭看著書:“來的是主力嗎?”

張含恭敬地回覆:“是主力,只不過來人有些謹慎,兵力分出了前後兩撥,前軍大致三萬人,後軍應該在四萬左右。青川江以東,最多隻剩下四萬兵。”

張輔終放下了書,臉上浮出笑意:“看吧,還是不能過於輕視倭寇,這群人並非完全沒有謀略,能帶著幾十萬人,幾乎佔領朝鮮八道全部,若說沒有半點能力,是說不過去的。”

張含肅然點頭。

要知道帶兵不是隨便帶的,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可世上又有多少個能將兵十萬還能戰而勝之的?33

足利幕府似乎清楚,他們也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帶領三十萬兵,所以才選擇了最無奈的分割,兩萬兵力一軍,形成十五路大軍,由此規避了將兵難題。

但這種方式存在著一個致命難題,那就是整支軍隊沒有一個總指揮,所有人都處在一個等級之上。

這群人的統一指揮,依靠的是坐在一起商量,而不是主將釋出命令,其他人執行。

商量的好,大家還能一起過日子,若是商量的不好,那這日子就不能一起過了,各顧各的,誰也別想指揮誰。

這在大明,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軍隊必須有一個核心主帥,戰略指揮命令出自主帥,作戰意圖、謀略、佈陣,進退等出自主帥大帳,前線軍隊可以臨機調整作戰的方式,但不能調整作戰的整體目標與任務。

今川氏部的內訌,本身就反映了這個核心的問題。

張含清楚,倭軍數十萬軍隊橫衝直撞,屢屢取勝,也有其可取之處,何況這麼多人行軍作戰,也需要人組織與排程,需要人分配糧食與戰利品,能將戰鬥力維持到現在,倭軍並非散兵遊勇。

張輔起身,走出城樓,站在城牆的垛口後,眺望著遠處的原野,這裡地勢平坦,不利城池防守,但正因為如此,才能在城外容納更多的兵力。

毛整走了過來,指了指東面:“已經可以看到倭軍了。”

張輔凝眸看去,只見原野中似乎出現了一批蟲子,蠕動著前進著,速度有些慢,似乎很是戒備。

倭軍開始分散了,速度也快了許多。

張輔見到這一幕,淡然一笑:“如此說來,他們是想圍城了。”

毛整咧嘴,手握腰刀:“那就讓他們圍!這城裡雖然只有一萬八千人,但對付他們,還是綽綽有餘。”

張輔微微點頭,看向張含:“吩咐下去,沒有軍令,不得擅自動用神機炮與虎蹲炮。就用弓、弩、火銃、推盾、長槍、大刀來攻防。”

張含傳令而去。

張輔拍打著垛口,看著並不算高的城牆,呵呵笑了笑說:“看吧,火器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投入戰鬥的,軍隊訓練,冷兵器作戰,一刻都不能鬆懈。”

毛整、梁虎等人連連點頭。

現在倭軍主力剛跑到龜城附近,還沒有消耗他們的力量,還沒有拖至其背後的主力投入作戰。上來就使用火器,很可能會將這群人給徹底打回安州。

讓他們回安州可以,但不能這麼早,回去早了,安州還沒打掃乾淨,不好迎客啊。

必須為楊文、盛庸、阿哈出他們爭取更多的時間!

入朝作戰已經開始,戰鬥絕不可能只侷限在一座城上,現如今韃靼、兀良哈、瓦剌蠢蠢欲動,張輔絕不允許自己在朝鮮戰場之上拖延太久。

以最大的努力,去徹底消滅倭軍的主力,才能在最短時間內結束戰爭!

張輔考慮的是全域性,是一個面。

赤松宏信、細川賴元考慮的是一座城,他們的眼中,只有這一個點。

這是戰略家與尋常將軍的最大區別。

換言之,張輔的層次,比赤松氏、細川氏等人高太多了,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但建文皇帝的安排,讓張輔來到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