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大佬們的商議(第2/3頁)
章節報錯
朱允炆微微點頭,看向眾人:“五線作戰的格局若當真出現,我們面對的將是瓦剌、韃靼、兀良哈全族之力。楊烽火的自信可嘉,但也不能小看了他們的力量。朕已下旨,自天山馬場、山丹馬場抽調五萬戰馬,補充大同、北平、薊州。只是朕在想,這一道旨意恐怕是來不及了,我們需要做其他安排。”
鄭賜顫顫巍巍地走出來,老臉的皮耷拉著:“皇上,臣就問一句,這瓦剌、韃靼、兀良哈,當真會對大明出手嗎?”
眾人看向朱允炆,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確認的要命問題。
朱允炆默然沉思。
沫兒提供的情報到底準不準確,目前尚沒有其他訊息可以左證。
棋手是不是在籌謀大局,風雨是不是正在來,沒有其他人可以證明。
若斷定瓦剌、韃靼、兀良哈群起而攻大明,結果什麼事都沒有,這將極大損傷自己的威信,也將挫傷磨刀霍霍的軍心。
此時還是盛夏,軍隊後勤剛剛革新,支撐不了十萬級的後勤,一旦大規模準備作戰,估計少不了徵調民力!
如果沒這些事,那所有的舉動,都會造成浪費!
可馬哈木本身就是一匹桀驁不馴的野狼,他從來沒服過誰,讓他真正臣服大明,不太可能。
本雅失裡就不需要考慮了,阿魯臺一心想要恢復大元,時不時犯邊大明,本來就是大明的敵人,這個時候抽刀子對付大明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兀良哈,朵顏衛與福餘衛,長期以來都有訊息說他們想要脫離大明。只是大閱兵之後,他們應該老實點才對,但這種老實,未必能抵得過空虛東北的誘惑,他們一直都想要大寧,想要遼東與東北,作為他們的住牧地,從而形成瓦剌居西、韃靼居中,兀良哈居東的格局。
最令人擔憂的還是隱在暗處的古今與棋手,沒有人知道他們策劃了多久,等待了多久,沒有人知道他們給瓦剌、韃靼、兀良哈說了什麼。
是告訴他們,大明遲早會滅了他們,這個時候再不動手就晚了?
還是告訴他們,等打完之後四分大明,瓦剌你拿走西疆省、甘肅等地,韃靼你拿走河套與陝西、山西等地,兀良哈你拿走關外遼東、東北甚至包括朝鮮?
朱允炆看不穿暗處的佈置,換位思考,若有人慫恿,說明厲害關係,瓜分利益,馬哈木未必不會不動心,阿魯臺動不動心都會動手,兀良哈,歷史上就是反骨仔啊……
但國之大事,只靠著沫兒提供的八個來歷不明的情報,靠著揣測,能做出決斷嗎?
朱允炆深深吸了一口氣。
長期以來,朱允炆可以靠著歷史的脈絡掌握先機,從容應對。可歷史已經不再是按照既定的軌跡運轉,它沒有再給自己提供預見的可能。
現在,此時!
拿什麼給出決斷?
朱允炆有一種直覺,相信局勢會發生突變,變得暴走。
可作為帝王,不可能只靠著直覺去說服文武!
楊士奇感覺到了朱允炆的困難,走出來說了句:“皇上,北平新都雖沒有建造完成,但三大營的軍營已修築完畢。臣以為,可派駐部分京軍前往驗收……”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豁然開朗,走向鄭賜,握著鄭賜的手,認真地說
:“鄭尚書,據絕密情報,瓦剌極有可能會對大明動兵。雖然準確情報並沒有傳到,但朕相信,用不了多久,事情就會確定下來。但在這之前,朕需要安排軍略,有備無患!”
鄭賜連連點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既然朝廷收到了訊息,依我看,哪怕後面證實是虛驚一場,也須十分認真對待。皇上,諸位,戰爭不是兒戲,莫要因為僥倖,讓我們的軍士、百姓受難!臣請皇上,下旨動員京軍,各地衛所、各地府州縣,全力備戰,以應不測之變!”
兵部侍郎古樸站出來支援鄭賜:“皇上,戰場之上,局勢瞬間就變,我們居金陵,所得訊息緩慢。當先下旨備戰,調動京軍向北。正如楊閣所言,我們可借接收北平新軍營的機會,不驚擾百姓生活,先行行軍。”
解縉微微點頭:“接收北平軍營是一個好主意,同時以練兵名義,督促各地衛所進行作戰演練,下旨各地盤查糧,籌備可能的戰事。避免當真瓦剌、韃靼、兀良哈出手,我們倉促之間無以應對。”
徐凱皺眉,你們這些人到底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