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默然。

李堅沉思。

鐵鉉與解縉所言並不是沒有道理,朝廷既然都已經下定決心徹底解決倭寇這個麻煩,滅掉幕府及其各地守護國,就必須確保接續作戰,連續作戰。

水師作戰,高度依賴火器。火藥運輸與補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麻煩,承壓在水師上已是極限,若讓其再抽調兵力去充當後勤,負責糧食轉運等事宜,勢必會減少進攻兵力,繼而影響作戰進度,給幕府更多喘息,導致作戰延滯。

說到底,水師準備雖然充足,尤其是火藥彈十分充足,但後勤保障上的準備還存在缺失。作戰、後勤兵力的比例安排需要重新考量。

“皇上……”

楊士奇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平和地看著眾人,沉穩地說:“既然水師後勤存在漏洞,那就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漏洞。李堅,給鄭和、朱能、駱冠英等人發文書,讓他們自主安排後勤事宜,不管他們用什麼法子,朕只看結果,水師都督府該支援的就支援。”

李堅肅然答應:“臣領旨。”

徐輝祖皺眉,有些不安地說:“皇上,此時再讓他們分心後勤事,是不是有點來不及了。日本與朝鮮開戰已有半月餘,戰況如何我們尚不清楚。”

朱允炆坐了下來,自信地說:“朝鮮國王李芳遠都有膽量拒絕來京師請罪,想來是有本事抵擋日本三十萬大軍吧。讓水師莫要著急,做好自己的事。”

徐輝祖嘴角一抽。

李芳遠不敢來,是因為他害怕被你收拾,這和抵擋日本三十萬大軍有什麼關係。

朝鮮軍隊滿打滿算,能湊到二十萬就不錯了,這些人又分散各處,主力不是在鴨綠江防著大明,就是在京都守著李芳遠,就地方上的那點兵力,全餵給足利幕府的軍隊都不夠吃飽的。

估計等不到大明完善好水師後勤問題,李芳遠就已經跑到建州求避難了,皇上你是不是悠閒過度了。

雖說李芳遠不是個好東西,陰損了點,但唇亡齒寒,一旦三十萬倭軍佔據朝鮮,大明就是消滅了北山第還有什麼花之御所,這些人盤踞半島,對大明也是個威脅啊。

朱棣瞥了一眼東北輿圖,眯著眼,好像明白過來什麼。

日本三十萬倭軍雖然進入朝鮮了,但還不夠遠,不夠啊,皇上這是打算讓倭軍走得遠遠的,走到徹底無法回擊日本國的距離,然後一舉突入日本國。

只是這種策略多少有點費李芳遠啊……

朱允炆並不在意李芳遠的死活,甚至也不在意朝鮮王國的死活,真正在意的是日本三島。只要徹底控制了這三座島,聯合阿伊努人,就能完全控制日本四島。

消除掉萬惡之源,遠遠比消滅那三十萬倭軍有價值。何況那三十萬倭軍也別想有活路,遼東都司可不是吃素的……

“皇上,烏斯藏尚師等人即將入京,朝廷以什麼禮制接待?”

楊士奇詢問。

朱允炆略一沉思,安排道:“隆重一些吧,先禮而後兵。無論如何,爭取和平解決烏斯藏問題。”

楊士奇、解縉等人知道,爭取和平這句話背後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那就是絕不放棄使用武力。在半個月前,朝廷已下發文書,調一批內地衛所一萬軍士與西疆都司一萬軍士換防,並指明袁嶽帶隊回京,建文皇帝已經在做最壞的準備了。

烏斯藏問題是不能再拖延了,大明開國以來,朝廷對那裡的控制十分薄弱,羈縻到了若有若無的狀態。

作為一個盛世王朝,不可能容忍這種現象一直存在下去!

駐軍,強化烏斯藏的控制,讓那一片土地,處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這樣盛世才不缺憾。

霍鄰、候顯、陳誠回京了,帶來了烏斯藏一眾高僧,還有烏斯藏的未來。對這一批人,禮部給予了高度重視,禮部尚書陳性善親自帶人迎於郊外……

——【給大家說聲抱歉,老書暫時轉為一更,等不及的兄弟可以先存一段時間。

新書開篇起步階段,需要更多精力,時不時需要修改調整,耗費時間多。

驚雪也不想少更新,只是暫時精力跟不上,為了確保後期不水不崩,只能放慢下速度,大家諒解下,我也需要生活,還貸,幹活,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