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國大事不少(第2/2頁)
章節報錯
現在好了,朝廷打算實踐實踐,永嘉學派的葉博士不是說了,要多實踐,用事實來檢驗……
日本國在大規模動員,朝鮮國在大規模調兵北上,大明在大規模運輸火器,大家都忙得很。
大明的武進士選出來了二百人,其中一百六十人派入水師,四十人前往東北,無一人留用京師。
這些跡象已經表明了朝廷在準備動手了,只不過無數人只看到了表象,沒有看到表象背後的籌劃與動向。
時間轉眼至三月中,新糧食作物先後開始種植,這一次土豆、番薯的種植面積更大,僅僅是皇室田莊,就種了二十畝番薯,地方上更多。
建文十一年,並不算風調雨順。
河南奏報,天降大雪,氣溫驟降,有百姓被凍死路邊,而不少莊稼將因此而減產。
山西奏報,地龍翻身,房屋倒塌三百餘,死千餘人,傷無數。
雲南奏報,土司造反,殺官軍士一百餘人。沐晟率兵進剿,屠四千。
國大,事總少不了。
但值得欣慰的事也有不少,永嘉學派在國子監立足,調查、實踐、實幹務實的風越吹越大,空談心性,聚而論說理學,坐在竹子面前光想著格竹子的不見了。
想研究竹子,那最好是砍一截竹子研究,而不是坐在對面看。想要反駁別人,你至少需要拿出證據來,別口說無憑。
理學之風被吹淡,最得意的是商人。
商業報國的理念開始被國子監接受,國子監監生中也有不少人在結業之後主動成為商人。
隨混凝土道路里程進一步增加,重鎮、州府貫通,水道完善,海運興盛,商業物資轉運效率越來越快,貨物南來北往,促進了大明商業繁榮。
除了商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之外,鳳陽府、淮安府等地沒有出現旱災,這也是一個好訊息。
北平新都營造進入第六個年頭,三大殿已是落成,主體建築完工,標誌著營造進入後半程。按照姚廣孝、張思恭、陳珪等人估計,北平新都營造不需要等到建文十五年,再有兩年,便可提前三年完工。
工程進度速度如此神速,主要還是京杭大運河與海運的功勞,極大縮短了各類物資的運輸時間。加上績效施工法的引入,讓匠人、民工充滿活力,工程上還應用了滑輪、三角吊塔等工具,都讓施工進度變快。
當然,姚廣孝、張思恭、陳珪三人的功勞不可忽視,幾十萬人在他們手中調配的秩序井然,這本身就是巨大的功勞,還有數不清的匠人們……
朱允炆搖了搖頭。
大明疆域越來越大,總有幾家歡喜幾家愁。
夏元吉入殿,行禮後,呈報一份文書:“皇上命戶部整理的資料已整理完畢。”
朱允炆讓內侍接過,詢問:“說說吧,去年兩稅、商稅、專賣稅各有多少?”
夏元吉緩慢地說:“核算去年所有賬目,兩稅合計三千二百萬貫錢鈔,商稅突破八百萬錢鈔大關,達八百三十六萬貫,鹽鐵茶專賣稅有七百二十一萬貫,總計四千七百五十七萬貫錢鈔。”
“支出呢?”
朱允炆繼續問。
夏元吉看了看笏板上的數字,繼續說:“去年時,官員俸祿支出八百六十二萬錢鈔,造船廠及冶煉廠支出四百萬貫錢鈔,國子監及天下府州縣社學支出三百六十萬貫錢鈔,衛所新軍之策支出一千一百二十九萬貫錢鈔,新都營造支四百萬貫,西北馬場支援七十萬貫錢鈔……”
朱允炆看著文書,仔細聽著夏元吉的彙報。
夏元吉面無表情,彙報:“水師支三百萬貫,撫卹陣亡將士,賞賜封爵等六百萬貫,賑災、移民、疏浚河道三百三十萬貫,其他繁瑣支出一百六十萬貫,目前戶部上年結餘四百四十六萬貫,累計結餘七百二十八萬貫錢鈔。”
朱允炆點了點頭,翻看著戶部的資料表,一目瞭然。
“看來上一年耗費還是有些厲害,不過朕想,今年財政應該結餘不少吧。”
朱允炆認真地說。
夏元吉不自信,如果這些年不是朱允炆大手大腳,這裡花,那裡花,戶部早就富裕了。還結餘不少,等到打了日本國,水師難道不需要錢去賞賜?
誰知道你今年會在哪些額外地方花錢,戶部沒點結餘都只能要飯了。
朱允炆拿出一份文書,遞給夏元吉,笑著說:“絲綢之路開啟了,帖木兒國、藍帳汗國、諾蓋、札剌亦兒、黑羊等國商人陸續抵達西疆,茹瑺奏報,絲綢之路將興,不少西方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而來,絲路繁榮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