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 募兵制,簡化科舉(第2/2頁)
章節報錯
梅殷展開聖旨,掃了一眼,頓時起身:“這,這是何意,為何京軍也要學游泳?”
】
徐輝祖沉默不言,建文皇帝的想法令人無法琢磨。
京軍主要打的是陸地戰,戰場在平原、草原與山地,哪怕是戈壁灘、沙漠也行,可不在水裡、水上啊,幹嘛要學游泳,這不是折騰人,擠佔軍士的訓練時間,打亂正常的軍士訓練計劃嗎?
什麼兵種幹什麼事,水上的事有水師來負責,沒必要全軍都有水上功夫。
梅殷將聖旨放在徐輝祖身旁的桌案上,低聲問:“此事該不會與東征日本國有關係吧?”
徐輝祖端起茶碗,發現茶已冷,又放了下去:“榮國公,你認為東海水師、東南水師聯手,不能滅絕日本國嗎?”
梅殷坐了下來,一臉疑惑。
東南水師將士三萬九千餘,寶船十五,大中福船三百。
東海水師在劃分的時候,寶船有十,大中福船一百七十二,但隨著鄭和水師歸來,其修繕的船隻,主要軍士都劃歸給了東海水師,軍士數量突破三萬!
兩部水師加起來已有七萬規模,船隊規模極是龐大,如此浩蕩的船隊,收拾日本國的小漁船自然不再話下,打下日本國似乎也並不難。
怎麼看,打日本國都不需要動用京軍,在這個時候建文皇帝提出讓京軍也學游泳,上船適應航行,圖什麼?
徐輝祖提起筆,寫了一份文書,喊來徐膺緒:“你將這份文書送至兵部,給鐵尚書說,京軍將輪番外調,適應航海,學習游泳等,讓兵部與水師都督府對接調令,每次調動為一衛之兵。”
徐膺緒領命離去。
徐輝祖看向梅殷:“皇上的安排自有考量,我們配合去做就好,眼下最棘手的還是戶籍制,我擔心衛所制瓦解太快,導致兵源跟不上。”
梅殷笑著說:“依我看,募兵制是完全可行的,魏國公,你可莫要低估了新軍之策的吸引力,何況各地都在大造英烈碑,尊崇英烈,殺敵報國,留名不朽,已成為無數人的信念,只要朝廷一句話,莫要說十萬兵,怕是百萬兵也能頃刻之間拉起!”
“若真如此,軍籍可破。”
徐輝祖肅然道。
梅殷從桌案上抽出了一份名單,看了看遞給徐輝祖:“今年武舉考試人數有些多啊,竟超出了六百,遠超往年。”
徐輝祖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要知道科舉考試,動輒就是兩千、三千,甚至更多,武舉這點人還是太少了。
不過武舉人數量的增加,也說明了朝廷這些年來尚武教育並沒有因為大興文教而落下,加上武舉人出路增多,從上至下都推崇英烈,習武的基數也開始擴大。
現在武舉一旦中式,往往需要前往邊疆歷練。
路遠一點,沒什麼可畏懼的。
大明強大,何處不可為家?
梅殷與徐輝祖又開始商議武舉事宜,禮部則忙碌著會試事宜。
與往年不同的是,建文十一年的會試題不再是禮部出,而是國子監博士各出部分題,組合成的考題。
考試的時間也作了改變,不再是九天時間,而是改為四天。
第一日,主考儒學經義,歷史典籍。
第二日,主考數學計算,實用計算。
第三日,主考雜學一科與策論。
第四日,主考雜學一科與策論。
雜學科目由舉人自選兩科。
隨著科考的簡化,舉人再也不需要帶蠟燭進入貢院,也不需要在裡面過夜,日出進考場,日落出考場,帶兩個窩窩就能熬過去。
新改制的科舉得到了眾多舉人的歡迎,尤其是老舉人,進貢院就感覺自己跟進囚牢一樣,晚上還得聽人磨牙打呼嚕,休息都休息不好,第二天還得繼續煎熬。
現在多好,考完回去還能好好吃頓,調整好狀態明日再戰,哪怕是沒考上,至少沒受罪。
在科舉、武舉有條不紊的籌備過程中,前往朝鮮市舶司的安全域性薛夏終返回京師,帶來了震驚朝野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