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看著眾使臣,嚴肅地說:「大明嚮往和平,與諸國平安無事多年,這一點你們是見證了的。可偏偏有東海島國屢興倭寇進犯,又有吞我大明之心,朕豈能容忍?萬望諸國,內治太平,外結友好,勿興風波,招來禍事。」

眾使臣紛紛答應。

上酒菜,禮樂舞蹈,氣氛才緩和許多。

南洋諸國其實也看明白了,大明確實很想在南洋表示存在,但在擁有渤泥島大片領土之後,就已沒了征戰南洋的需求與渴望。

退一萬步,大明真想擴張,你也攔不住,人家有那個實力,但這些年來,始終都沒主動進攻過哪一個國家,反而是調和不同國家的紛爭,維持南洋平衡。

這一點,是時間檢驗了的。

至於日本國,大明想打那就去打吧,沒人會同情它,一個支援陳祖義海賊團的國家,一個想要吃掉朝鮮,狂傲到三年打下大明的國家,被滅了也是自找的。

阿祖、肥富、日野美子等人很傷心,這好不容易到了大明京師,眼看著要過除夕,過元旦了,會同館竟也不留人。

不留人,你們留我們的箱子幹嘛,那可是一箱箱的金、銀。

呂嵩搖頭,什麼箱子,什麼金銀,我們沒看到,趕緊走,別耽誤大明熱熱鬧鬧過年。雄武成來了啊,那他們交給你們了……

日本使臣就這樣,偷偷摸摸地來,又匆匆忙忙走,留下了一堆箱子,卻沒有帶走一張紙片,直接被水師運走,目的地,自然是朝鮮市舶司。

從哪裡來的,就滾回哪裡去,順便幫幫大明,看看是誰這麼大的膽子幫你們偷渡的。

大明十一年的鐘聲在一場瑞雪中傳開。

國慶日,朱允炆一如既往出現在無數人的關注之下,只不過這一次地址有些特殊,不是在國子監、教場,而是選擇在了大報恩寺內的英烈碑廣場。

而在這一日,能進入英烈碑廣場的,也不再是毫無限制,而是朝廷遴選出來的人員,既有百姓、耆老,也有商賈士子,無論是誰,都是受邀前往。

這種安排,並非只是防範陰兵與白蓮教徒,而是英烈碑廣場空間實在有限,它無法同時容納上萬人。

這一日,朱允炆在英烈碑下,擺上了最好的酒,新型糧食等祭品,發表了《銘記英烈,方有未來》的演講,對犧牲的英烈給出了高度的肯定與評價,並號召官員、百姓監督,一定要將朝廷關於英烈的祭奠事宜做到位,對於英烈家眷,更需要關懷、照顧。

提升英烈及其家眷的社會地位,讓世人形成紀念英烈的習慣,看似尋常,不過是新軍之策的延伸罷了。但在這背後,卻隱藏著更深層次的考量。

衛所制存在缺陷,軍籍制、戶籍制的改革正在激烈的討論之中,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簡單的事,一旦破除軍籍制,如何保障兵源就成了最緊迫的問題。

建文朝沒有席捲幾萬人的大案,也不太可能發配大量犯人補充衛所,況且這些發配的大部分也沒啥戰力,去了衛所還浪費糧食。

徐輝祖認為,破解軍籍制,本身就

是破除衛所制,要補充兵源,唯一的辦法就是招募兵力。

招募制度是好的,能保障軍隊戰力,但問題是,大規模的招募制必然衝擊衛所制,那衛所還要不要種地,要不要軍屯?

都招募兵走職業兵路線了,再讓他們扛著鋤頭下地幹活是不是不太合適?若沒有衛所軍屯,朝廷能不能解決這部分軍糧缺口,能不能解決這部分財政缺口,又關係到戶部。

這是牽一點而動整個大明的大事,自朱允炆提出至今,五軍都督府、戶部、內閣就爭論不休,尚沒有形成一個可行方略。

而新良種的豐收,則為破局提供了可能。誰都可以預想,用不了五年,新糧種將大範圍種植,而伴隨著墾荒田畝增加,水利工程完善,糧食大豐收已逐漸會成為定局。

在糧食充足的情況下,衛所完全可以將屯田轉出去,交給軍士家眷、商人、百姓等,衛所軍兵徹底獨立出去,不再隸屬於土地,專門接受軍事訓練,隨時保持戰鬥力,這也為整編制軍士輪換提供便利。

這一次,朱允炆沒有發表執政方向的演講,卻在建文報上刊登了一則演講稿,名為《教育與科技,土地與糧食》。

在這一篇文稿中,朱允炆明確了建文十一年的執政內容,即繼續抓教育,推科技,提升糧食產量。讓人意外的是,時隔多年,朝廷再一次提起土地兼併問題,並明確徹查不規範土地流轉,非法土地兼併。

這讓許多大戶、勳貴緊張起來,一個個開始盤問自家到底有多少地,怎麼來的,有沒有合法手續,有沒有偷稅漏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