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吃吧。”

鄭和餵給王真。王真吃了一口烤紅薯,淚水不斷湧出。

鄭和又夾了一個紅薯丸子,輕輕地說:“你也知道了,番薯豐收,二十多石。想來土豆、玉米也和預期之中差不多,你的夙願不就是盛世無饑荒,我會幫你看著,到了那一天,我告訴你。”

王真悲痛地點頭。

暴昭、劉季箎看著鄭和與王真,有些不忍直視,暴昭看著天空,太陽沒有冒出來,似乎是在有意拖延時間。

王真一個不剩,全都吃了個精光。

鄭和收起碟碗,起身提起食盒,對王真說出了最後的話:“你放心吧,水師將士上下,都會捍衛你的名字,讓它留在英烈碑上。”

王真閉上眼,聽著鄭和遠去的腳步,握緊拳頭,高聲喊道:“我錯了,水師的兄弟們,你們記住,永遠不要學我,不要觸犯律令,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好男兒,莫要被繁華亂了分寸……”

水師將士聽聞,一個個心如刀絞。

“時辰已到。”

暴昭抬起手,抽出令籤,看向場外,等著????????????????有人喊一嗓子“刀下留人”的話,可惜,沒有人喊。

令籤落地!

王真看著鄭和、駱冠英等人,輕輕說了句:“保重,我的兄弟們。”

血光灑!

萬民悲痛。

武英殿。

劉長閣匆匆進入,稟告:“王真已被正法。”

朱允炆揮了揮手:“告訴內閣,罷朝七日。”

劉長閣領命離開。

朱允炆沒有回後宮,在武英殿住了七日,憑弔死去的王真。

王真的死,讓武勳變得更節制,更懂得分寸,清楚國法是一條不容越過的紅線,一旦越過,建文皇帝決不輕饒,哪怕是有再高的功勞也沒用。

人死了,事卻沒有結束。

按照最初規定,鄭和水師將士的名字,已經犧牲的,全都雕刻在英烈碑之上,還活著的,死一個,寫一個名字,一個不遺漏。

現在,王真死了,他的名字到底該不該登上英烈碑,成為了一個爭議事件。

不少官員認為,王真之所以死,完全是觸犯國法,他殺過百姓,害過百姓,罪不容誅,是一個汙點很重的人,這樣的人不配留名英烈碑。

但水師將士全體,從鄭和至小兵,態度堅決,一致請求將王真的名字留在英烈碑之上。

鄭和、朱能沒什麼口才,說不過御史,駱冠英看不慣,直接拿出拳頭,打碎了御史的一口牙,結果被朱允炆下令拖出去打二十棍子。

站不起來的駱冠英,依舊堅持為王真發聲,痛罵御史不是東西,錯誤是錯誤,功勞是功勞,他為了功勞拼了命,他因為錯誤丟了命,憑什麼取消他的名字?

都察院的官員群情激奮,不僅將王真的破事翻來覆去地說,還把句容駱家石灰石礦場的事給挖了出來,看那架勢,不把駱冠英整下去他們是不會罷休了。

但沒用,這群人罵著罵著,沒辦法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