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臥石難題(第1/2頁)
章節報錯
國子監革新並取得矚目成就,拉開了大明文教系統自上而下的變革。儒學與其他學問並舉成為了各地府學、縣學、社學教育的基本路線。
受益於黑板教育方式的推廣,各科教材編制的完備與普及,先生數量的源源補充,大明文教如火如荼。
洪武年間不能有自己的觀點,現在可以有了。洪武年間不敢說的話,現在可以說了。
只要你有道理,有依據,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那你就可以說出來,可以拿出來與同窗、先生討論,甚至可以申請舉辦大辯論。
為了讓人才更能為國所用,學有所成,溫州府府學教授孫安邀請知府賜文,在府學門口設了臥石,並刻下了:我欲使溫州府興盛,作兩浙第一,當何為?
這一道題,是溫州府學第一難題。自孫安設臥石難題四年來,沒有一個人能給出讓孫安滿意的回答。
何文淵來了,決定破解這個難題。朱允炆緩緩走來,看了一眼臥石,對一旁的黃淮笑道:“兩浙第一,這口氣可不小。”兩浙,指的是浙東、浙西。
這裡可不止是溫州府、寧波府、台州府,還包括杭州府、湖州府、嘉興府、紹興府等地區。
兩浙第一,這是想超越嘉興府、紹興府,超越杭州府啊。這不是口氣的問題,而是很難實現的問題,現在的杭州城已成為僅次於金陵、北平的第三大城,溫州府別說要超過杭州府,就是連杭州城都難超越。
認清這個現實再看臥石題,多少顯得有些自不量力。何文淵側頭看了看商人打扮的朱允炆,又將目光投向臥石,嚴肅地說:“兩浙第一杭州府做得,溫州府也能做得!出題人心懷抱負,志存高遠,豈是一介綢衣之人能領會。”黃淮看著被人譏笑的朱允炆,心頭暗說不好。
可哪料朱允炆絲毫不在意,還哈哈大笑起來。朱允炆很佩服眼前的年輕人,他說得對,兩浙第一,杭州府可以做,溫州府也可以做,關鍵是看誰來做,怎麼做。
溫州府的地理條件並不算差,特別是大部分臨海,南來北往方便,若大力發展,興許還真能有所突破,拉進甚至是超越杭州府。
朱允炆走向何文淵,問:“你如此看不起綢衣之人,但你想過沒有,想要讓溫州府做兩浙第一,可少不了綢衣之人。”何文淵沉思良久,重重點頭,然後對朱允炆長揖一禮,道:“先前有所不敬,是我修養、氣度不足,多有冒犯,還請寬恕。在下江西廣昌何文淵,字巨川。不知兄長如何稱呼?”朱允炆看著二十出頭的俊才何文淵,很是滿意。
若擱在尋常書生身上,恐怕對商人依舊少不了鄙夷,更不願接受商人的指教。
可何文淵不僅接受了自己的觀點,還反省了自己的不足,並作出了道歉。
這是一個嚴格約束自己,同時善於學習,認知端正的年輕人。他的理念是,錯就是錯了,錯了道歉不可恥,不承認錯誤,不認錯,虧損的是自身的修行與德行。
朱允炆和煦地說:“年六百。”何文淵正色道:“年兄真知灼見,溫州府要想成兩浙第一,確實需要商人幫襯。但只靠商人,還不夠。”朱允炆詢問:“那依你之見?”何文淵剛想說話,就聽到府學裡面傳來呼喊聲,三個年輕人先後邁過府學門檻。
“何兄!”何文淵看去,只見清瘦頗為風骨的謝庭循,身材偏矮,一雙小眼睛卻炯炯有神的葉縉光,下巴處有傷疤、熱情如火的張漠都來了。
“謝兄、葉兄、張兄,別來無恙乎?”
“無恙,無恙。哈哈,可算是把你盼來了。”
“一個月前收到你來信,聽說你去了京師,怎麼,趕上大閱兵沒有?”何文淵苦笑著擺了擺手:“等我伯父抵達京師,都已過了元宵,閱兵式早就結束了,堪稱是憾事。”張漠見何文淵失落,連忙寬慰說:“無妨,說不得過兩年還會有大閱兵,到時我們定能在京師立住腳跟,想錯過都難。”何文淵點頭:“我聽說京師百姓議論,大閱兵除特殊情況外,十年舉辦一次。我們要想親臨觀看,怕還需等上十年。”葉縉光、謝庭循等人並不介意。
十年時間看似很長,但對於二三十出頭的一群人而言,十年之後正值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