襤褸的披風在肩,隨風擺動。

鄭和站在寶船的船頭,直盯著遠處的海面。那一艘艘船上高懸的日月旗,無比的鮮豔與耀眼,獵獵而動,是在歡呼。

站在鄭和身旁的王景弘、匡愚、鬱震等人,早已失了堅強,一個個眼含淚花。

鄭和旗艦左側,是朱能操縱的寶船,此時朱能單手握著船舵,強忍著激動,微調著航向,想要大聲喊出,卻只發出了低沉的聲音:“落帆。”

鄭和旗艦右側,駱冠英走到船頭,將吊著左手臂的布條從脖子上取下來,不顧醫者的阻攔,握了握左手,咬牙說:“這點傷,不算什麼。兄弟們,兄弟們!”

一聲低沉,一聲高昂!

“前面是我們大明的水師船隊,落帆,全軍列隊!”

駱冠英扯著嗓子喊。

一艘艘船隻落下帆,隨著拋錨的指令傳下,巨大而沉重的鐵錨刺開海面,直奔海床而去。

鄭和水師,穩穩停在海面上,各船船長、副船長收到命令,集結旗艦。

朱權向前壓動日月旗,船隊緩緩接近鄭和的船隊,在距離十五丈的位置拋錨。朱權、李素、趙延、楊山等人紛紛下了寶船,乘了小船前往鄭和的旗艦。

鄭和、朱能、駱冠英、袁逸塵、匡愚、鬱震等看著第一個攀上寶船的人,不由地瞪大眼,這,這不是寧王朱權嗎?

朱權大踏步上前,看著鄭和等人,激動地說:“鄭副總兵,你們可算是回來了!”

鄭和連忙帶人行禮:“水師副總兵鄭和率水師將士,見過寧王。”

朱權一把扶住鄭和,示意眾人免禮,目光掃去,只見一個個將士面板黑了不少,身上帶著傷的更不在少數,有些人失去了手臂,有些人臉上掛著一道道傷疤,還有人身上綁著布條子,看這樣子,繃帶是用完了。

李素爬上來,看著眾人如此慘狀,不由地喊道:“副總兵,諸位!”

鄭和、朱能等人看向李素,頓時百感交集。

李素是隨鄭和等人一起出航的將領,只不過鄭和將他留在了非洲開礦,並沒有帶著去南美洲。

鄭和看著李素,重重地點頭:“李素,我們路過非洲據點的時候,那裡只剩下倉庫了,想來你們已經回了京師,沒成想在這裡遇到你們。”

趙延、楊山等人上了船,越來越多的朱權水師將士上了鄭和船隊的船,一艘艘船上,充滿了重逢的喜悅。

久別大明,異國相遇,何其幸!

鄭和是一個堅強的人,此時也忍不住溼了眼。自建文五年九月離開京師,至建文九年十一月,歷時四年多,終於在歸航途中遇到了大明的船隊,熟悉的聲音,熟悉的日月旗!

萬青林和趙延抱在一起,哭個不停,許多將士在這一刻,放下了所有的防備,與親密的戰友擁抱在一起,用淚光看著彼此,用哽咽的聲音訴說別離。

多年孤獨,漫長航行,雨林殺機,寒海歸舟,無數犧牲,無數重浪,終有故人音容。

朱權命令軍士酒菜,定要大慶三日。

鄭和沒有拒絕,船隊抵達古裡,就已經到了要休整的時候了,冬日裡也無法返回舊港。古裡是大明重要的中轉站,這裡囤有大量的糧食、貿易物資,足夠支用船隊長時間休整與等待季風。

酒宴。

朱權看著鄭和、朱能、駱冠英等人,微微皺眉,詢問:“張玉張將軍呢?”

話音一出,霎時安靜。

鄭和麵露悲傷,駱冠英等人更是低著頭。

朱權、李素等人心頭變得壓抑。

鄭和深吸了一口氣,悲痛不已地說:“張將軍為了完成使命,耗盡生機,在歸航途中因病去世。”

朱權預想到了這個結果,可聽到鄭和親口說出來,依舊震驚不已。張玉是鄭和船隊的核心人物,是鄭和之下的第一人,他也是大明水師的重要將領,自建文元年開始,就一直奮戰在第一線,打海賊有他的功勞,打倭寇還有他的功勞,鄭和出海,他從未缺席過。

現在,這個戰功卓著的老將走了。

朱權黯然神傷。

鄭和起身,端起酒杯,對朱權說:“還請王爺准許,這第一杯酒敬給犧牲的張老將軍,敬給犧牲的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二名將士!”

朱權猛地握著酒杯,酒水灑去大半。

李素、趙延更是泣不成聲。

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二名將士,這是何等巨大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