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明白了公輸巧的意思,他是迷茫了,他最初以為的教育,就是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可現在,他的想法變了,他認為教育不應該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應該擁有創造力。

????????????????沒有創造,不懂創新,循舊困舊的學生,難成大器,更不可能扛起匠學院、工程機械院的未來。

二炮局為何可以蒸蒸日上,地位越發重要,是因為他們的改良、創新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機制,二炮局內部的流水化生產、分工協作,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地步。

而匠學院、工程機械院卻沒有實現完全的流水化作業,他們採取的流水化,只不過是正常工序的一個次序,先幹完這個再幹完那個,對接起來,而不是你幹這個,我去幹那個,他去做另一個,最後在一個流水線上組裝。

朱允炆走向公輸巧,欣慰地說:“朕原以為匠學院、工程機械院的基礎還薄弱,不是談論這些的時候。可公輸院長能認識到這些,朕也就說上一說吧。只不過,只你們幾人還不夠啊。”

公輸巧驚呆了。

朱允炆擺出的架勢太大了,內閣,六部九卿,尤其是工部,更是來了三十幾號人,不僅如此,兵仗局、科技局、二炮局的人也來了,甚至連龍江船廠的人也來了,匠學院、工程機械院的副院長、博士等也紛紛到來。

人太多了,少說也有三百人,武英殿裡戰的滿滿當當,後面的都擠在門板位置了。公輸巧很是不理解,自己不過是問個事,咋鬧這麼大動靜。

解縉、楊士奇、鄭賜等人面面相覷,不明所以,這人數,都夠開個大朝會了……

朱允炆嚴肅地看著眾人,清了下嗓子,沉聲說:“公輸院長今日找朕問心,為何匠學院、工程機械院的監生缺乏創造,這個問題,由公輸院長提出來,合適,挺好,但工部尚書鄭賜,兵仗局、科技局的人,你們應該感覺到羞愧,匠學院在覺醒,你們卻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創造,創新,不止是我大明前進的力量,更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力量。先人創文字,百家爭鳴,設曆法,農耕依時而為,養蠶繅絲,才有華衣霓裳,制司南,行萬里而知方向,發明與改良造紙術、印刷術,文教大興,成火藥,才有火器之威!”

“沒有發明、創造、創新與改良,百業如何存在,如何興旺?若百業不興,那大明又將如何繁榮?朕說這些,是希望你們都認識到一點,大明要走向盛世,走向小康,諸番臣服,萬國來邦,就必須重視創造,重視發明與改良。”

公輸巧、鄭賜、陶增光等一干人聽得連連點頭。而一些六部官員聽得是迷茫不已,朱允炆說這些就說這些,幹嘛把我們禮部的、戶部的、刑部的也拉過來聽,這和我們沒關係啊……

朱允炆目光嚴厲地掃過眾人:“為了大明長遠考慮,為了推動發明與創造,也為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朕決定啟動一項五年科技規劃,花費五年的時間,打造起大明的初級工業,形成一個穩固的產業鏈。”

解縉、楊士奇、蹇義等有些發懵,就連公輸巧等人也有些不解。

五年科技規劃,這個聽得懂,也明白,畢竟朝廷已經????????????????在推動第二個五年基建計劃。

可什麼是初級工業,什麼是產業鏈?

朱允炆高屋建瓴,統攬全域性,指點江山一般講述著初級工業的規劃,要求朝廷各部發力配合,五年之後,大明鐵產量較之建文七年翻兩倍,煤炭開採量翻三倍,石油產量翻十倍(基數低的緣故)……

材料學取得突破,鋼材耐腐蝕、耐磨性、耐疲勞得到有效提升,格物學在力學、能量學方面取得突破,培養化學人才,初步搭建起基礎的化學實驗室。

零部件製造實現產業分工,打造初級車床,實現各類零部件專業化生產,在北平、南京等附近,構建起初步的工業叢集。

蒸汽機數量大幅增加,至建文十三年底,蒸汽機保有量不低於一萬臺,蒸汽機鐵船不低於六百,實現海運糧船全部蒸汽機化……

朱允炆野心勃勃,一口氣給出了諸多內容,直震得滿堂不敢言語。

公輸巧呼吸有些急促,陶增光目光中透著渴望,鄭賜瞪大眼睛,兵仗局、科技局之人更是吞嚥口水。

一向穩重的楊士奇面對朱允炆如此宏大的五年科技計劃,也變得難以承受。這是一份堪稱恐怖的計劃,其躍進幅度極大,翻幾番的背後,恐怕是不可估量力量的投入,而這些,恐怕會帶來一連貫的問題。

朱允炆清楚這些計劃很難,但國子監已經積累了一批人才,蒸汽機也已經開始走向實用化,基本的動能問題得到了解決,以此為中心,搭建起初步的工業基礎,形成產業叢集,並不是不可能的事。

八年時間了,自己用了八年時間來打基礎,是時候朝初級的工業前進了。五年科技計劃,不是偶然的,不是隨意拍腦袋出來的,而是朱允炆深度思考的結果。

時機雖不是特別成熟,但基本的條件已是具備。

大明,前進吧。

朕要讓你成為這世上最偉大的王朝,歷史屈辱的條款,將不會再降臨到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