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章 鬱巡撫暗訪(第1/2頁)
章節報錯
鬱新在延平府南平縣?
不,鬱新早在十日之前就已經進入了建寧府境內,只不過盤查人員被安全域性所控制,並沒有傳訊出去罷了。
鬱新沒有直接前往建寧府的府治建安城,而是帶林旭等人前往了建陽。
建陽是大明造紙、印刷中心,這裡的紙張不僅直供皇宮大內,還供著朝廷六部等衙署,更在民間佔據著重要地位,是南京、蘇杭等地外的重要文化中心。
建陽造紙、印刷發達,是多因素的結果。
首先是自然條件充分,比如建陽北洛裡和崇政裡生產適宜製造紙張的竹子,造紙業高度發達,而這也就為印刷提供了支援。而在崇泰裡,更有一批精良的制墨作坊,可以滿足印刷所需各種墨。而在建陽,還生產梨木,這種木料又是雕版的優質板材。
其次是歷史原因,別看風雲變幻,天下紛亂,但建陽自唐朝後期至明代建文時期,並沒有經歷過幾次戰火,太平之地,自是吸納了大量文人遷居,並興辦教育,帶動了印刷、造紙需求。
當然,建陽在洪武年間是不錯的,但並不如意,畢竟整天雕版印刷一些《大誥》、《大明律》、四書五經之類的,實在是沒多少活力,想搞搞帶點顏色的書朝廷又不允許,抓住還可能掉腦袋。
現在好了,朱允炆放鬆了管制,一些有點點露骨的書也可以刊行,加上接連幾年的文教,大掃盲的推動,社學的興辦,讓民間對各類書籍的需求急劇增加,這才有了建陽繁榮的景象。
鬱新對於建陽的情況很是滿意,這裡雖然被鼠疫衝擊,但建陽知府盧俊生是一個頗有能力的人,第一時間派人封鎖了各處進入建陽的要道,並安排里長、衙役晝夜巡視,成功將鼠疫阻擊在外面,保護了建陽近十萬百姓。
鬱新並沒有亮明身份,而是讓安全域性開路,進入了建陽城。
幾乎每一條街上,都有書坊,什麼勤有堂、尊德書堂、敬善書堂、進德齋、歸仁齋等等,看似沒有多少生意,但他們卻都是做大買賣的,只要外地行商來了,開出一筆買賣,就足夠養活書坊幾個月。
鬱新停下腳步,看著眼前的慎獨齋,邁步走了進去。
掌櫃熊振業閒著無事,正在書坊裡翻閱《洪武英烈傳》,正看得津津有味,感覺眼前一暗,抬起頭看了看鬱新,合上書,笑迎:“難得有客來。”
鬱新低頭看了看,見是《洪武英烈傳》,開口道:“這本書不錯啊,記述了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一干開國功勳與無數軍士浴血奮戰之事,身為後人,蒙其福澤,是應該謹記於心。”
熊振業見鬱新也看過《洪武英烈傳》,笑意更濃:“是啊,先烈歷經千辛萬苦,付出無數人的性命,這才打下了大明基業,我們坐享太平日子,是應該感激他們,忘記歷史,就是罪人啊。”
鬱新拍手:“好一句忘記歷史就是罪人!憑著這句話,就當得起老夫一禮。”
說著,鬱新作揖。
熊振業連忙還禮:“不敢當,只不過是感慨之言。這位先生有所不知,先烈走去不過數十年,這人間遺忘他們的就有了無數,甚至認為現在的太平日子是應得的,呵,他們也不想想,若不是先烈拼了命打下這江山,他們將會繼續被異族奴役,說是人吧,活得沒個人樣,說是畜生吧,可偏偏口吐人言!”
鬱新凝重地點頭,若有所問:“有些人忘記了祖輩,忘記了過去的恥辱,他們不配為人!太平日子,是殺出來的,是無數軍士守出來的,不是胡虜恩賜來的!可我看這建寧府,似乎隱隱不太平。”
熊振業臉色凜然:“難道說,先生是從外面進入建陽城的不成?”
鬱新託詞自己是京師來的醫者,入建陽府看看情況。
熊振業這才放心下來,見鬱新身後的人還有些距離,便壓低聲音說:“建陽城並無鼠疫,先生還是早早脫身的好。”
“為何?”
鬱新不解。
熊振業哀嘆一聲:“先生還是莫要多打聽。”
鬱新沒有追問,打探道:“既如此,那就不打聽。這書坊還過得去吧?我看街上書坊不少,人卻不多,生意可還能做?”
熊振業見是詢問書坊,猶如找到了人傾訴,滔滔不絕:“生意還過得去,只不過今年可能不如往年。因為封禁的緣故,許多外地行商進不來,我們的書也出不去,想要緩過氣來,至少要明年了。但明年生意卻未必好做啊,朝廷收了竹山,想要造紙可要繳納一筆錢鈔,購買砍竹權,而這砍竹權年年漲價,書坊怕也要漲價啊。”
朝廷收了竹山,這事並非虛假,不僅是竹山,但凡是山,是礦,都被朝廷收了。開礦需要先買開採權,這是朝廷從礦山中取利的重要方式,砍竹子,自然也需要砍竹權。
但礦山利潤大,朝廷收取的錢多,竹山利潤小,又事關造紙與教育大計,朝廷並沒有徵收多少錢,百畝竹林也就象徵性地徵收五兩錢鈔,這對於造紙業來說,完全可以承受,何況砍竹權購買一次最低五年,五年五兩,根本就不算什麼。
鬱新看著熊振業,問:“我聽聞朝廷的砍竹權並不貴重啊,一百畝五兩錢鈔,而且在購買期間,不更改錢鈔,不重複、增加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