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拿出了一本《古蘭經》,平和地說:“不知伊瑪目教長可聽說過大明水師的副總兵鄭和,他可也是伊斯蘭教忠誠的信徒,曾率領船隊抵達天方,觸控聖石,吐露心扉。”

伊瑪目臉上浮現出一抹笑意,鄭和是真主安拉的信徒,這一點是眾人皆知的。朱允炆此時提到此人,說明他是開明的。

果然,朱允炆繼續說:“依朕來看,信奉釋迦牟尼,信奉真主,信奉耶和華,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都是一種精神的信仰。大明可以容得下佛,容得下道,自然也可以容得下伊斯蘭教。只不過——”

伊瑪目臉上的笑意陡然一凝,連忙追問:“只不過什麼?”

朱允炆鄭重地說:“伊瑪目教長,佛在寺廟之中,它不會害民,不會鼓譟百姓造反,不會鼓吹暴力。道也一樣,可教堂裡的人,是否充滿暴戾之氣,是否也如帖木兒一樣,一手持劍,一手持《古蘭經》,叫嚷著將真主的光與聲音傳給所有人。”

伊瑪目心頭一沉。

朱允炆的意思很清楚,佛服管教,道服管教,僧人老實,道長老實,你們伊斯蘭教是不是也服從管理,老實本分?

伊瑪目連忙保證道:“《古蘭經》是和平之聲,是團結之聲,絕不會暴戾、侵略,不會宣傳與支援戰爭。”

朱允炆微微搖頭:“你的保證,如何讓朕相信?”

伊瑪目有些目瞪口呆,不明所以。

郭三省見狀,連忙提醒伊瑪目:“教長,皇上是問你,是否願意接受朝廷的監管,朝廷為管理佛教,甚至了僧錄司,為管理道教,設定了道錄司。”

伊瑪目恍然,對朱允炆說:“伊斯蘭教在大明境內傳播教義,自然需要接受朝廷的監管。”

這是基本的條件,基本的道理,伊瑪目還是清楚的,在誰的地盤,聽誰的規矩。

朱允炆欣慰地笑了,伊瑪目是一個老於世故的人,他明白為了傳教需要付出什麼。

“朕就提三點,你且聽一聽,若不合適,儘管提。”朱允炆沒有端架子,反而很是親和地對伊瑪目說:“這第一點,朕可以允許百姓自由信仰伊斯蘭教,需要說清楚,是自由,而非強迫。你們有本事,大可以如佛教一樣傳播教義,朕不干涉具體事宜,但在教義之中,必須摒棄一切鼓勵暴力,反對朝廷的內容。”

伊瑪目點頭,反朝廷,是沒出路的????????????????。

朱允炆走出來,伸出手:“第二點,信教是一回事,賦稅是另一回事。大明土地,上至皇親貴族,下至布衣百姓,都需要納稅。僧有田,僧納稅,道有田,道納稅,你們也一樣,只要佔地,就需納稅。”

伊瑪目沒有意見,教會並不渴望土地,也沒有佛教、道教收斂錢財的本事,這一點朱允炆的擔心是多餘的。

朱允炆伸出第三根手指:“這最後一點,朕希望你能修改《古蘭經》!”

“什麼?!”

伊瑪目臉色大變,郭三省也不由地驚訝起來,其他人更是震驚地看著朱允炆。

《古蘭經》對於伊斯蘭教可是神聖至極的,讓伊瑪目修改《古蘭經》,比讓他自殺還難!

朱允炆看著斷然拒絕的伊瑪目,擺了擺手:“朕說的修改,並非是直接修改《古蘭經》這一本書,而是希望你能在傳播教義的時候,可以融入‘我們都是大明子民’、“忠君愛國,守護共同家園”的內容。”

伊瑪目深吸了一口氣,楊榮等人暗暗讚歎,這一手可謂是直接同化了伊斯蘭教徒,不,是同化了當地百姓,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可自己是大明子民,心甘情願地保護大明!

朱允炆這一手,可謂是厲害至極,他不僅想要控制一個教派,還想要藉助這個教派,去控制西疆省的回回人,讓他們成為大明百姓的一個部分。

伊瑪目終於感覺到了大明建文皇帝的可怕之處,他看著年輕,但心思太過老道,這一招祭出,那回回人一兩代之後,恐怕就真的被同化了。

答應嗎?

只能答應,不是嗎?

伊瑪目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也沒有這個底氣。

朱允炆用一句話,擊潰了伊瑪目最後的掙扎:“太祖開國,廢去元廷四等人,無論是胡人,還是回回人,還是土司彝人等等,只要臣服大明,那就是大明子民。大明子民,親和一家,各族群之間,是兄弟姐妹!既是如此,教長應該會答應這三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