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七章 鐵船試航(第2/2頁)
章節報錯
四月二十日。
朱允炆再一次至龍江船廠視察,萬海平、梁尚才、阮安等人迎接朱允炆,匠學院的公輸巧、二炮局的陶增光等人也到了。
這一次來,不是因為蒸汽機,而是因為鐵船。
船塢裡,一艘近五丈長的純鐵船傲然而立,沒有設桅杆。船隻底窄身寬,顯然是一條海船。
萬海平、梁尚才等人目光火熱。
為了實現純鐵船隻的製造,龍江船廠匯聚了最精銳的匠人力量,吃透了浮力學,掌握了船隻設計與浮力的關係,計算圖紙足足裝了幾十麻袋。
然而掌握理論難,但更難的還是製造。
大明不具備厚鐵板大尺寸製造技術,想要打造鐵船,就必須解決鐵板的對接問題。
木質船隻,鋪設船底時,木板與木板之間可以膠合,可以鉚接,可以填充縫隙,避免出現漏水滲水問題。
可這是鐵與鐵的對接,鐵和鐵之間根本就不能膠合,鉚接可以,但存在著縫隙,哪怕是用盡辦法填充,也無法像木材一樣密實,只要一個撞擊,劇烈顛簸,鐵板之間就會出現裂縫。
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龍江船廠的匠人採取了最笨拙、最吃力、也最可行的辦法:
包鋼法。
這類包鋼法與鍛造武器的包鋼法不同,而是將鐵板與鐵板對接處燒紅,然後搭接一定尺寸,透過大力錘打,實現鐵板與鐵板連線處的完美結合,形成一塊鐵板。
靠著這種土辦法,克服了鋼鐵鍛造、切割、塑形等等問題,龍江船廠終於實現了小型純鐵船的製造,並透過下水航行,測試了技術的可行性,這才有了中型純鐵船的出現。
朱允炆所看到的純鐵船,雖然長度只接近五丈,但這個體型已經達到了大福船的一半多,加上其是純鐵製造,內部配置的是最新的蒸汽裝置,若是再加上火器,一旦投入實用,其威力恐怕較之大福船還強上不少。
船塢入水,純鐵船搖晃著,如同想要掙脫束縛的猛獸。
嗚!
隨著蒸汽的一聲氣鳴,鐵船在匠人的幫助下,緩緩離開船塢,抵入長江。
萬海平等人說什麼都不允許朱允炆登船,中型鐵船製造這是頭一次,誰知道其中會不會出現點問題,萬一傷了朱允炆,龍江船廠承受不起。
朱允炆站在岸上,看著鐵船在江面上平穩地航行,速度雖慢,但它確確實實以蒸汽動力航行著!
“若裝配火器,你們認為這船隻一個時辰可航行多遠?”
朱允炆很關心船隻的實用性。
萬海平盤算了下,嘆息道:“船隻越沉重,蒸汽動力能支撐起來的速度越慢。若加裝十六門神機炮,這鐵船一個時辰逆風逆水航行,一個時辰恐怕不到三十里。”
梁尚才見朱允炆皺眉,連忙在一旁補充:“若蒸汽機動力再強勁一些,逆風逆水,一個時辰也應該能走四五十里。目前工程機械院正在改良運轉軸、齒輪,還開發出了潤滑劑,想來用不了多久,這船一晝夜便可行四五百里。”
朱允炆笑了,微微點了點頭。
如果蒸汽機可以支撐船隻晝夜行進五百里,那大明對海域的控制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對沿海諸地的支援也會更有力,哪怕是北方遭遇了災荒,也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轉運大量物資。
還有愛州港、舊港,那裡都是大明的領土,讓那裡駐守的軍士看到大明可以忽視季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他們也會安心許多。
“加大研究力度吧,遇到什麼困難,只管開口。”
朱允炆看著試航的鐵船,很是欣慰。
鐵船是大明未來水師的主力,但在鐵船加快航行的同時,鄭和的水師船隊卻遭遇著生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