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監生,所受教育不同於傳統儒學一家之言,他們在目光上更為寬廣,認識上更加廣博,心性上更為堅韌。

雖然可能會出現個別監生吃不了苦,最後棄官的。但朱允炆相信,絕大部分即將前往西域的監生都做好了準備。

雖說西域設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史司的文書並沒有正式公開,但相應的人事準備已接近尾聲。

此番前往西域上任的官吏,僅布政使司及其下屬府縣官員,數量就達到了是二百三十七人,這還只是中央派遣的官員,抵達地方之後,還得招募當地有威望、有影響的人加入官吏行列,還需要從衛所中抽調一部分人員,充當衙門捕快、看護。

如此多的官員,自然不能只抽調京官,加上一些人根本就不想去西域,朱允炆只能倚重國子監,這在無形之中讓國子監的重要性再一次凸顯出來,而之前進士及第的官員,多是畏畏縮縮,不敢擔當,招來吏部一頓批評。

西域治理關係著絲綢之路能否順利重啟,關係著西域後勤供應能否跟上,關係著西域的長治久安,針對西域問題,內閣牽頭,與六部等官員多次集議,形成了一個個規章制度。

朱允炆考慮到西域主要說的是蒙古語、察合臺語,要求遴選出來的官員學習這些語言,就連茹瑺也不得不進修。

一些官員反對學習“外語”,茹瑺出面輕鬆擺平,就問了對方几句話:

如果不懂當地語言,他們笑著罵你你聽得懂嗎?

他們需要你的幫助,你知道怎麼幫助嗎?

他們遭遇麻煩申訴,你能處理嗎?

通事?

你要在西域帶多少通事過去?

一個縣衙配一個通事,如果這個通事有了事,出了意外,外出了,你們誰來掌握民情、誰來安撫當地百姓?

不說完全掌握當地語言,至少把基本用語掌握了,可以聽得懂好歹,明白他們的苦與樂,只有這樣,朝廷才能立足西域。

朱允炆支援官員學習當地語言,並提出前往西域任職的官吏必須在四個月內掌握基本的察合臺、蒙古語。

茹瑺對朱允炆提出:“西域三司與府縣官吏基本到位,但西域教化所需要的先生,卻始終不夠,目前只有五十二名先生。”

解縉進言:“欲長久控制西域,教化不能放。先生數量不足,怕會嚴重影響西域教化。臣請廣募先生,優以待遇,以強西域教育。”

朱允炆明白西域教育的重要性,雖說那裡的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的子孫必須認同大明,認可自己是大明的子孫,而這個過程,少不了教育。

“這件事交給郭三省來解決吧,他是河西大儒,弟子門人不少,又在河西一帶頗有影響,讓他召集儒生深入西域,想來是沒問題的。”

朱允炆開口。

茹瑺讚歎:“臣竟將此人忘記,實屬不該。郭三省確實是一個極不錯的人選,在西域立有大功,可擔此重任。”

朱允炆認可郭三省的功勞,尤其是他說服了西域伊斯蘭教教長伊瑪目歸順朝廷,幫助朝廷兵不血刃收服了吐魯番、委魯母等重要城鎮。

鬱新提議:“西域之治,還需要贏得當地百姓的支援才能長久、穩固。臣建議,在大軍班師之後,應重視伊瑪目等教長,做好商談,以確保其能長期為朝廷效力。”

朱允炆微微點頭:“此事朕已在考慮,內閣也可拿出方略。西域諸多事,還需等大軍回京之後再作確定,眼下最緊要的,還是貴州土司之事。”

茹瑺、解縉等人有些不安,擔憂朱允炆用兵西南。

鬱新進言:“皇上,貴州之事應放一放。”

“放到什麼時候解決?”

朱允炆問。

鬱新嘆息:“至少在此風波過去之後,各地土司不過於戒備與緊張。”

朱允炆擺了擺手:“貴州宋阿襖已是公然對抗朝廷,與造反何異?朝廷若不對其處置,恐怕才會引起更多麻煩。若因謠言而不敢動宋阿襖,束手束腳,那朝廷的威嚴又何在?”

鬱新看向解縉,解縉無奈走出:“皇上,訊息很可能外傳,朝廷應該派遣人員,安撫地方土司,並公開宋阿襖等人罪行,為朝廷討伐宋阿襖造勢。若無安撫在前,冒然動手,恐怕會激起各地土司戒備,反而不利大局。”

楊士奇也連忙勸說:“可依解閣之言,兩個月可解決宋阿襖問題。”

朱允炆看著反對的解縉、楊士奇等人,揮了揮手,讓他們退下去,然後坐在武英殿裡,陷入了沉思。

受徵安南、徵西域大勝刺激,自己似乎在應對土司問題上更趨向於強勢了。

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