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一章 朱高熾的機會(三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西域設定三司,是大明真正控制西域的體現與保證。
可三司的設定絕非是簡單之事,尤其是選誰去,更是問題。若是提拔一些官員去江西、河南等地充任地方官,想來官員是高興的。可若是提拔一些官員去西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哭……
選擇誰,未必會去。
皇上這邊下旨,人家那邊就能生病,總不能抬著他去西域上任吧。
最重要的是,西域本身就很複雜,若是選擇一些不懂得變通的官員去,很容易將事情搞砸。
當地的習俗、文化、信仰,大明需要給予尊重,而不能強令約束、禁止。如何處理與當地人的關係,即讓他們聽話,又能不干擾他們的正常生活,還要帶給他們好處,這是一件極有挑戰的事,尋常官員根本就無法勝任。
而且官員需要清廉,身體體格好,適應能力強,不能到地方水土不服,腹瀉不止,將命留在了西域……
朝會商議了近一個半時辰也沒個結果,朱允炆只好說:「命六部、內閣、五軍都督府,包括都察院,鴻臚寺,皆可舉薦人才。但凡願前往西域的,一律厚待。」
朝會結束。
朱允炆回到武英殿,忽視了劉長閣,看著看著跪著薛夏,有些憤怒地說:「你素日穩重,顧全大局,辦事得力,朕正是看中你這一點才將你派到西域!可你呢?辜負了朕的期待啊!」
薛夏伏在地上:「請皇上治罪。」
「治罪?呵,你連一句辯解的話都不說了嗎?」朱允炆深吸一口氣:「你不是告訴朱棣,你寧背一世罵名,萬人唾棄,也要讓帖木兒血債血償!怎麼,到朕這裡不敢說了嗎?」
薛夏頭碰在冰冷的地磚上,不敢言語。
朱允炆對於薛夏斬殺帖木兒也有些難以接受,帖木兒畢竟是一代蘇丹,中亞霸主,開闢了一個時代,影響了無數人的命運,應該給他一定的尊重,哪怕是殺他,也需要給足體面與尊重,至少給他一根繩子,讓他自殺嘛。
可事後仔細想想,戰場之上,哪裡有這麼多完人,誰沒有個脾氣與性情?
薛夏看著偵察兵、安全域性的人被砍死,看著無數軍士戰死在前線,聽過一聲聲哀嚎,見過觸目驚心的傷口,他不想讓帖木兒活著,在京師安享晚年,自然終老,那就只能在雪地裡殺了他。
話說回來,俘虜帖木兒真的有很大的戰略價值嗎?
戰神朱祁鎮也被俘虜了,他的戰略價值很大嗎?這還是因為瓦剌是大明的鄰居,帶著朱祁鎮就能串門,大明總不能將帖木兒從京師再送到西域,然後去撒馬爾罕串門吧?
威懾作用嗎?
活著的帖木兒與死去的十五萬大軍,哪個威懾更大?
朱允炆沒有唐太宗的習慣,喜歡盯著一個大男人跳舞,自己對老頭子帖木兒的舞姿一點都不感興趣,真要是帶到京師,還得好酒好菜伺候著,這對死去的軍士與其家屬來說,實在是不太公平。
無論如何,朱允炆都接受了帖木兒已死的現實,至於怎麼死的,誰殺的,就這樣吧,老帖,委屈就委屈吧,你去找***,他會安慰你……
朱允炆嘆了一口氣,對薛夏說:「因為你的過錯,朕決定免了你的指揮同知位,罰俸半年。」
薛夏重重謝恩。
劉長閣有些著急,想要幫著薛夏說話,卻見朱允炆抬手:「因為你殺敵有功,忠肝義膽,朕決定提拔你為偵察兵千戶,同時恢復你的指揮同知一職,至於賞賜,等大軍班師之後再說,回去吧,半個月內別入宮,朕現在不待見你。」
薛夏感動不已,劉長閣更是羨慕。
安全域性雖然風光,也極有權勢,但安全域性的人不是想進入偵察兵就能進
去的,這是一支神秘且強大的力量,和安全域性完全是兩個系統,以劉長閣的身份,也只有限接觸了部分偵察兵,浮在外面的千戶,就一個索靖。
可劉長閣知道,偵察兵有兩個千戶,索靖之外的另一個千戶到底是誰,隱藏在哪裡,真實身份是什麼,劉長閣都不知情,也不敢去打探。
現在,朱允炆讓薛夏成為了偵察兵的千戶,不僅表示對薛夏的絕對信任,還說明了另一個問題:偵察兵的數量增加了。
朱允炆趕走了薛夏,沒有心思處理奏摺,便帶劉長閣出了皇宮,直奔燕王府而去。
現在有一個棘手的難題,那就是戰後封賞的問題,其他人都好說,向上提拔就是了,可有兩個人沒辦法提,徐輝祖本身就是國公,還怎麼提?朱棣是燕王,又該怎麼提?
不封賞是說不過去的,可這兩個人上面已經沒有封賞空間了,國公是爵位裡面最大的,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燕王是藩王,藩王上面就是皇帝,朱允炆可不打算讓位……
朱允炆想要去找朱高熾,這個胖子在國子監表現很是優異,在冬考中寫了一篇《衙署簡事》的文章,對於官府辦事繁雜、拖沓、積壓大批特批,並提出了一套精簡辦事的流程,看得出來,朱高熾在政務處理上有著極高的天賦。
畢竟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仁宗,如果不是因為被壓制日久,成為皇帝之後開始放縱,好色過度,估計他能多活一二十年,留下許多政績。
朱允炆一直都在猶豫,要不要啟用朱高熾,他是藩王世子,入朝為官的話,這算什麼事,禮制上有些混亂。可自己身邊實在是缺少精幹、睿智的官員,而國子監裡出來的許多監生,還都是憤青,正在磨練之中,短時間內很難發揮作用,但朱高熾不一樣,他有身份,聲音有分量……
海浪掀起多高,船隻隨波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