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和稀泥的皇上(二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潘叔正哭喪著臉,連忙道:“高陽郡王處置百姓,我一個知州也管不了啊。”
這倒是大實話,但不管用……
李彥禎大怒,指著潘叔正怒斥:“你就是一無能之輩,丟盡了我山東官員的臉面!依我看,你也應該戴上鐐銬到刑部去,而不是跟隨山西官員一同上路,最後又到了山東會館之中!”
潘叔正也真夠倒黴的,原本朝廷見兗州知府鄭剛被處理,宋禮又要回京,濟寧應該有個人站崗,就安排潘叔正看著點。可誰知道茹瑺這麼生猛,不僅抓了朱高煦,還以自己失職為由,強行帶上了車隊。現在好了,朱高煦、茹瑺會不會倒黴都不好說,唯獨自己的下場很是明朗,罷黜回家……
陳瑛看著有些可憐的潘叔正,起身道:“該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朝廷總會有個定論。眼下我們需要召集所有同僚,給他們說清楚,若不能好好安頓好山西移民百姓,他們就是藩王的命,也會被治一治!”
李彥禎連連點頭,這件事可不能馬虎,需要好好敲打敲打他們才行,宋正臣山東抓了好幾個不作為、貪腐官吏,眼下山東官場的形象實在是有些不好看,想要混個十優州府怕是有些難了。
茹瑺的驚世之舉惹得京師議論紛紛,朱棣卻一如既往,任憑外面風雪動,穩坐樓臺,保持著定力,即沒有入宮找皇上,也沒有去刑部找暴昭等人。
朱允炆算是看清楚了,朱棣這樣無非是告訴自己,他即不想拿太祖壓自己,也很自信自家的兒子不會有事,一句話,皇上你自個看著辦吧。
這一次,一向是非分明,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朱允炆,也開始和稀泥,打太極,先是下旨,稱讚茹瑺為山西移民作出的巨大成就,鼓勵其再接再厲,然後設定家宴,招待朱棣一家人吃飯,朱棣來了,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也來了,誰都沒提扣押的事,單純就是吃一頓飯。
然後,事情不了了之。
茹瑺樹立了自己的威嚴,以為生民立命的姿態,贏得了無數人的傾慕,成為了一時無兩的清廉重臣。而朱高煦也因禍得福,前面的罪沒有人再追究,也不用去北平過苦日子了。
對於這個結果,燕王朱棣是滿意的,雖然兒子受了點苦,但畢竟消除了案底,茹瑺也是滿意的,本來就沒打算真幹掉朱高煦,只是想立威罷了,宋正臣也是滿意的,自己看似參與了,實則又什麼都沒參與,只不過是跟了一路,即沒溼了鞋子,也沒溼了手……
這只是大朝覲之前的一個小插曲,但毫無疑問,這件事的意義並不尋常。
首先,此事標誌著藩王勢力的衰落。
若擱置在朱允炆剛登基之初或建文元年,藩王們遇到這種情況,絕對會打著朱元璋的旗號鬥到底,不弄死茹瑺是不算完的。
可隨著朱允炆皇權的鞏固,尤其是死了兩個藩王,又明旨削藩,一眾藩王成為了沒有了獠牙的老虎,哪怕是咆哮,怕也是無力。
其次,太祖成法,萬年不變,還沒堅持兩年半,就已經變得無法執行。朱允炆經過了兩年時間,開始徹底放開朱元璋的包袱,在變法、革新與治國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念。
最後,朱允炆學會了妥協與變通,政治上趨向於成熟。
很多時候,事情不可能只有黑白兩色,它還需要中間顏色,需要其他顏色。朱允炆開始在黑白之外,選擇一種更合理的處理方式,以謀求大局上的穩定。
這種轉變,雖然不夠熱血,不夠血性,不夠爽,但對於所有人來說,這個結果是最好的。
事情解決了,地方官員都入京了,該賄賂打點的打點好了,大朝覲就開始吧。
建文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天晴,白雲碧空。
奉天殿外,密密麻麻站著三千餘官員,無論是京觀,還是地方官員,都紛紛列隊。禮樂聲不斷傳出,大朝覲的奏曲在傳唱,官員們按照品級站好次序,整整齊齊,肅穆至極。
朱允炆端坐在奉天殿外,目不轉睛地看著前方,額頭前皇冠上的冕旒不斷晃動,也不知道是誰設計的,讓人眼暈。
但沒辦法,該有的禮儀還是需要遵守。
隨著禮樂進入高潮,數千官員齊刷刷行禮,山呼之聲震徹天地:“叩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
朱允炆微抬手,官員起身謝恩。
按照一般劇情安排,朱允炆該發表講話,然後開始處理官員升降問題,但事實上,官員起身之後,就沒朱允炆什麼事了……
他現在,就是一個擺設,現在的主角是吏部,確切地說,是吏部尚書蹇義。
大朝覲,說得高大山,其實就是官員入京見見皇上,行個禮,等待吏部考核與發問,具體辦事的是吏部,皇上只需要全程露臉,最後拿主意就可以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