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 程朱理學的改良方向(第2/2頁)
章節報錯
答不出來。
真的答應不出來,除了理學構建的宇宙觀、世界觀,他們不存在另外的觀念,只憑著質疑而給不出答案,是立不住腳跟的。
對於這一點,朱允炆也幫不上忙。現在拋不出來小馬的唯物論,那些觀點,偶爾說說當做玩笑也就罷了,作為學術問題,那是會帶來思想混亂,帶來更嚴重的認知問題。
朱允炆後世也不是學哲學,走革命的,雖然翻過馬列教材,但看過還拿出來用是兩碼事,真要亂來,這天人感應、程朱理學、君權天授、君臣倫理、禮儀禮法,都會崩塌,到時候大明不用別人打,就會被自己玩死。
思想問題是個極大的問題,絕對是不允許存在多元思想混雜的,必須堅持一個主旋律,一個主心骨,那就是儒學,也就是現在的儒學代表程朱理學。哪怕是後面王守仁橫空出世,心學大成,他也並沒有推倒程朱理學的灶臺,而是在其基礎上,改良、改善、最終形成自己的理論。
朱允炆也沒辦法搞定程朱理學,也不打算拿出王陽明的那套理論,而是決定另闢蹊徑。
事實上,程朱理學是有積極價值的。這一套理論能存在並影響幾百年,為無數聰明人所接受,絕不是什麼垃圾或糟粕。
程朱理學認為世界是宇宙萬物都是由“理”、“氣”兩個方面構成的。“理”,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氣”,是構成一切事物的材料,並強調“理在先,氣在後”,即先有規律規則,再有一切,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是典型的心學邏輯。
朱熹對於主客體對立的心物範疇也有著明確的論述,給出了“主賓之辨”的方法,即是以“吾心之知去認識事物之理”,而認知的方法,即是格物以致其知!
格物以致其知!
這六個字是程朱理學,王陽明心學的共有核心,事實上,這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指導一切知識分子認識世界,瞭解世界,影響世界的一個工具。
朱允炆沒有去研究朱熹的“月印萬川”,“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萬個是一個,一個是萬個”等理論,而是將目光盯住了“格物以致其知”的工具。
在朱允炆看來,思想存在著頑固性,想要改變並不容易,但憑藉著自己的影響力與掌控力,引導這群人左手還是右手拿工具,格哪裡,怎麼格,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所以,在數學打下一點基礎之後,物理學也該跟進來了。當然,焦耳、電流之類的是不可能寫了,還是研究點光、力、物質的問題,循序漸進吧……
讓程朱理學從思想問題為主,轉化為工具問題為主,這是朱允炆的初步盤算,只有等物理學有了一定基礎之後,這些人才可能回答這個世界的本源是什麼,不過這需要時間。
就在朱允炆準備《格物新學》,籌謀建文三年的教育圖景時,一個噩耗傳入宮中。
京師初等學院的院長王紳突發疾病而亡。
朱允炆聽聞這個訊息,心頭有些沉重,王紳是自己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師資人才,他參與過國子監的改制,也是京師初等學院的籌建者,透過安置災難子女的方式,堂而皇之,驚世駭俗地施行了子女平等就學。
雖說京師初等學院的名字掛在了後宮頭上,是馬恩慧為了照顧災民孩子的一種舉措,但畢竟在京師初等學院設定了男童班、女童班。
讓女孩與男孩一起進入學堂,最初朝堂官員是看他們是災民可憐,加上孩子小都沒計較,可現在回過頭看,臨時安置措施,有點永久化的樣子,不少官員反應過來就開始彈劾。
彈劾的物件,自然不能是皇后,人家母儀天下,照顧下災民百姓的孩子,深得民心,誰彈劾皇后,誰就在道德上站不住腳,註定是失敗。所以,彈劾物件只能是京師初等學院的院長王紳。
王紳埋頭幹事,配合楊士奇對國子監的上三堂、下三堂改造,將京師初等學院打造成了初級堂,學制為五年,肄業之後,直接對標國子監的下三堂。
而這些改制只是王紳改制的一部分,他還不動聲色,招攬京師本地人的子女入學,一些御史整天忙大事,盯著大人物,突然有一天發現,京師初等學院竟然有了五千多孩子上學,甚至還開了三個分院……
彈劾滿天飛,只為了說明一個問題,女子是沒資格進入學堂的。
女童?
女童也不行。
抵著壓力,王紳自顧自堅持著,直到前段時間,有御史周昌言寫了一封彈劾文書,內容很簡單,大致是:
王紳你允許女童入學院,這是不對的,如果你爹知道了,肯定會跳出來責罵你不守禮儀,不尊教道,不配為人之子,君之臣。
這一封奏摺,看似簡單,但用意極為歹毒,可以說,王紳就是被這封奏摺給折磨死的。
如果是換個人,這樣的罵人文書看看也就放下了,但王紳做不到,因為他的父親是他的弱點,一個致命的弱點。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