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七章 兵進哈密(一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脫脫很是不耐煩,直接將印信都給了楊榮,讓他自己寫命令自己上印,沒事別總來打擾自己和阿依姑娘卿卿我我。
有這麼一個不願管事,沉迷酒色的哈密王,楊榮操控哈密大局更是得心應手,大明軍隊控制王城,隔絕了哈密王祖母、其他王室與哈密頭目之間的聯絡,杜絕了王祖母等人的其他心思。
為了穩住哈密頭目,楊榮拿著朱允炆便宜行事的旨意、宋晟“隨機應變”的囑託,將哈密主力軍隊六千人整合在一起,名義上組建了哈密衛,擬寫文書,向朝廷請求正式設定哈密衛,加封馬哈麻火者為指揮史,辜思誠為千戶等。
朝廷的文書處理很慢,畢竟路途遙遠,但賞賜來得很快,楊榮透過賞下物資、錢財拉攏哈密頭目,讓其死心塌地為大明辦事。
哈密城容納不了宋晟的大軍,也裝不下如此龐大的後勤物資,楊榮選擇哈密以西二十里作為大軍駐紮之地,命軍士砍伐樹木,搭建營寨,以迎接宋晟大軍。
宋瑄作為先鋒,先一步帶三千騎兵進入哈密,並配合楊榮張貼告示,安撫哈密百姓,嚴格約束軍紀,不準軍士欺民霸市,搶掠百姓,將哈密人當做大明百姓一樣看待,並宣稱大明軍隊前來,是為了迎戰帖木兒,保護哈密百姓,贏得了哈密當地人的支援。
風塵僕僕的宋瑄沒有客套,安置好軍隊後,便與楊榮、蔡熊英、陳茂、鄭大成等人商議軍務,主張在伊吾哈密各打造一座混凝土城關,為物資儲備,後續部署做準備。
楊榮盤算再三,認為可行,但考慮到人員與物資供應,提議道:“伊吾城本就破舊,又是東西要衝之地,應先一步設定城關。至於哈密西面一線,可以先砍伐樹木,以柵欄城為主。”
宋瑄也知物資不足,很難兩頭兼顧,只好點頭答應。
四月中旬,哈密以西出現了三座大型柵欄城,柵欄城以倒置的“品”字形設定,兩座柵欄城向外凸,佔據東西兩翼,中間一座柵欄城居後,是為中軍大本營。
宋晟調回宋瑄,將防守嘉峪關的重任託付給他,並命其在嘉峪關等候朱棣的大軍,做好大軍接待事宜,之後下令袁嶽調動騎兵隨軍前往哈密。
袁嶽在山丹衛已經待了兩年多了,自建文四年徵安南凱旋,袁嶽就請旨到西北歷練,被朱允炆任命為山丹衛指揮史。
當時,五軍都督府與兵部頗為袁嶽鳴不平,認為朱允炆有些苛責功臣了。畢竟袁嶽在徵安南之戰中立有大功,完全有資格留在京軍,委以重任,直接將人丟大西北,實在是寒人心,埋沒人才。
朱允炆沒有收回命令,袁嶽到了山丹,然後如許多人預料中一樣,被“埋沒”了。
宋晟似乎並沒有預想中的重視與重用袁嶽,而只是讓其管理山丹衛及山丹軍馬場,按照一些御史與官員的看法,袁嶽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還沒閃爍幾次光芒,就被打成了一個養馬官,這輩子算是沒機會出頭了。
可事實和表面上看上去的並不一樣,袁嶽在山丹衛得到了宋晟的全力支援,在養馬中熟悉了戰馬的習性,掌握了御馭馬之術,從一個步戰將軍逐漸蛻變為馬上將軍,跟著騎兵將士學習騎兵作戰之術,掌握騎兵要義,多次跟隨宋晟出關,在沙漠與草原中屢次接觸韃靼小股軍隊,全勝而歸。
袁嶽端坐在馬背上,原本光滑的臉龐變得粗糙起來,風沙裡的磨礪在臉上留下了點點凹痕,卻也鍛鍊了一身精湛的本領。
劉啟夏看著騎術精良的袁嶽,不由感嘆:“京軍中多少人想要成為騎兵指揮,可最後都被淘汰,只能作個百戶,像你這種人才,倒是少見。”
袁嶽側頭看了看劉啟夏,目光中也帶著敬佩:“劉同知說的哪裡話,論騎兵指揮,騎兵作戰,你才是真正的行家。京軍正三千營的蒙古騎兵精銳,都被你組建的重騎兵碾壓,威名赫赫。”
劉啟夏哈哈大笑,擺了擺手:“重騎兵不過是皮厚抗揍罷了,可你對付重騎兵也有一套啊,幾次演練,我可都沒討到好處。”
袁嶽笑道:“唯手長、力大而已。”
劉啟夏重重點頭,確實,袁嶽剋制重騎兵的方法很單純,就是手長、力大,這兩者結合在一起,那就佔了先手,別管重騎兵穿多厚,往腦袋上丟一大鐵球,誰也扛不住啊。
何況袁嶽這個人有點心裡陰暗,鐵球可以丟,大錘可以砸,斧頭可以劈,專門對付重騎兵時,馬上的裝備好幾樣,六七十斤重,非悍馬不可用……
劉啟夏認為袁嶽是個人才,此人即追求騎兵個體能力的提升,也追求騎兵的高度配合與服從,有著極強的練兵能力,他將《孫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作為騎兵訓練的綱領,如今他的身後,已經匯聚了一萬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