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一章 國子監,隱秘學問(一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王賓的猜測是錯的,匠學院並非在研究火器,而是在研究一種鋼鐵怪物。
匠學院。
院長公輸巧、監生周昌、張舉、王黔,二炮局陶增光、胡元澄,兵仗局趙源、鄭貴,科技局武原等人嚴肅而認真地檢視著眼前的鋼鐵之物。
自建文五年九月,朱允炆命匠學院秘密啟動「蒸汽機」專案以來,這些頂級的匠人便聚在了一起,日夜研究蒸汽機的原理,結構與用處。
半年時間裡,無論外面是寒冬大雪,還是春暖花開,無論是大軍出征,還是陽江軍情,都沒有影響匠學院的研究。
朱允炆不止一次來匠學院,講述相應的理論與基本的架構。
蒸汽機專案的研究帶動了工業萌芽,初級的工業器具開始出現,並形成了規範製作的標準。胡元澄改進的鋼材,為蒸汽機制作打下了堅實的材料基礎,金屬管道、金屬墊圈、金屬閥門,大明匠人純手工一點點製造了出來。
至於其他的鍋爐、汽缸、水箱、放水管、進水閥、進氣閥、控制閥、水箱等等,這些對於大明匠人來說,並沒有真正的技術難度。
可饒是如此,這第一臺蒸汽機的研製,從理論摸索,到工具製造,器具製造,再到組裝定型,依舊用長達六個月的時間。
現在,這一個近丈高的蒸汽機終於組裝完成。
公輸巧、陶增光、趙源、武原四人,代表四方簽下了檢驗文書,將文書交給門口的安全域性護衛,安全域性第一時間便將文書送向宮中。
朱允炆正在與解縉、鬱新、夏元吉商議財政、民生問題。
夏元吉坦言:「就目前來看,戶部支撐西北作戰七個月沒有問題,可若超出七個月,尤其是入冬以後,向西北的運糧將會困難重重,一旦大雪封路,將很難維持穩定的補給。」
朱允炆看著河西走廊方向,道:「漢朝時期,河西走廊可是沃土千里,農業興盛,為漢朝控制西域,屢屢出征提供了足夠的軍需。可到我朝,河西走廊卻已是荒廢,農業縮減嚴重,多是草木,實在是令人惋惜。」
解縉、鬱新苦笑。
中原失去河西走廊太久了,可以說自唐代安史之亂後,除了張議潮短暫收回河西走廊之後,幾百年的時間裡,中原王朝都失去了河西走廊。
宋?
它的繁華與文風,吹到了河西,卻沒有將河西收回。
元朝時期,那些遊牧民族都想要將農田拿去放牧,怎麼可能會讓河西走廊擴大農業生產,直接當馬場用了。
直到明代,直到朱元璋派遣大軍,將河西走廊再一次收回。
只不過朱元璋在西北戰略上,更多傾向於防守,加上江南與中原地帶都沒有恢復生產,更沒有餘力去開墾河西走廊。
現在到了朱允炆時期,河西走廊沒有辦法成為一座「糧倉」來供應大軍,這也就意味著需要大量的農夫、駱駝、馬匹、驢、推車,沿著河西走廊古道的路線,前往肅州、嘉峪關乃至敦煌等地。
夏元吉知道朱允炆承受的壓力,為了讓朱允炆放鬆一些,道:「皇上,就目前來看,專支西北戰事的錢糧沒有問題,而且各地布政使司與御史巡察回報,各地夏糧長勢良好,今年豐收應沒問題,尤其是北直隸與河南等地,糧食產量很可能超過往年,朝廷可以騰出更多力量去支援西北。」
朱允炆聽後,放鬆許多。
老天很給面子,今年沒有鬧出什麼災荒水旱。
糧食就是一切經濟的壓艙石,只要有糧食,大明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鬱新道:「鳳陽府今年有些微旱,原是要減產一些。可朝廷大規模興修水井渠河,鳳陽府百姓藉此保住了不少莊稼,說不得今年能豐收一次。」
朱允炆微微點頭,欣慰不已:「鳳陽府的百姓不能再逢冬外出乞討了,他們有自己的家。雖說耗費了諸多錢糧,但有此成效,便也值得了。」
解縉也上報了一個不錯的訊息:「自市舶司革稅制與浮動稅率之後,商業並沒有蕭條,反而多了諸多生意人,海外貿易更是盛行,尤其是琉球三國、暹羅等,商船往來頻繁,據說有些商船想要沿著鄭和船隊的海道,去向古裡、柯枝等地。」
夏元吉見朱允炆看了過來,道:「臣問過一些商人,他們說,在浮動稅率之前,他們做生意可是提心吊膽,生怕將生意做大了招來禍害,現朝廷給出了規制,條目清晰,他們反而安心不少。」
朱允炆笑了。
若按照最初的市舶司運作之法,按照朱元璋設定的商稅解禁大海與鬆綁商業,不出十年,大明必會出現富可敵國的商人,而這,國不允許。
最快更新請瀏覽器輸入M..COM到進行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