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朱允炆攤開西域輿圖,手指沿著河西走廊不斷移動,在嘉峪關的位置短暫停留,然後繼續向西,經玉門關、沙洲,最終點在了敦煌。

「嘉峪關雖好,卻不如敦煌啊。」

朱允炆盯著輿圖,目光中透著渴望。

自河西走廊出去之後,通往西域地區,..不是肅州,不是嘉峪關,也不是古老且已經廢棄的玉門關,而是這敦煌。

以敦煌為..,可以透過西北、西、西南三條線通向西域。若是大明不能牢牢控制敦煌,只守著嘉峪關,將在西北被迫保持守勢,失去了進取的諸多可能。可一旦控制敦煌,西北可以控制哈密,進駐吐魯番,向西可以經羅布泊,抵達塔里木盆地,進去亦力把裡腹地,西南可控制安定、曲先等地。

這是一個戰略據點,擁有了這裡,大明開拓西域的計劃才可施行,而失去了這裡,將被迫轉為守勢,只能依託城關之利作戰。

「皇上,燕王文書送到。」

劉長閣求見,連忙送上文書。

朱允炆開啟看了看,不由有些擔憂,傳召鐵鉉、梅殷、夏元吉、解縉、楊士奇與姚廣孝,待幾人入殿行禮後,開門見山:「燕王帶兵已進入陝西境內,華洲軍糧庫突發大火,導致十萬軍士不得不奔出二百餘里,挺近西安,差點造成大禍。」

夏元吉有些擔憂,連忙問:「竟有大火?軍心可有動搖?」

朱允炆拿出文書,交給幾人,道:「燕王以整訓為由,並沒有經過華洲糧倉點,而是直接強行軍,幸是軍中攜有五日可用糧草。」

夏元吉鬆了一口氣,十萬軍隊在外,沿途在糧倉取用糧食,這節省了大量民工運輸成本,也保證了行軍速度,但也存在著一個極大的風險,那就是沿途糧倉萬一沒糧了該怎麼辦……

沒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官員為了賺點錢,把軍糧給賣掉了,比如因為糧食堆積過熱,缺乏管理,導致糧倉失火,亦或是抹不平賬了,有人點了一把火……

十萬大軍啊,一旦沒吃的,他們轉眼之間就會成為一群惡狼,所過之處,說不得都會被吃乾淨,他們是有武器的,有戰鬥力的,在有能吃的東西之前,是不會餓死的。

幸是到了西安,那裡是個大型糧倉,供養大軍沒有問題。

解縉皺著眉頭,嚴肅地說:「華洲軍糧庫大火是不是來得太是時候了?軍隊剛過潼關,尚未抵達華陰,華洲就起了大火,這把火再晚那麼一日,怕是有些人睡不著覺吧?」

夏元吉看向梅殷,梅殷哭喪著臉,對朱允炆道:「華洲軍糧庫著火確實透著一點詭異,臣目前並沒有收到具體奏報,考慮到軍糧庫事關軍隊戰力,關係軍士生死,此時不可不調查清楚,到底是人禍還是天災,也好加以整頓,確保其他軍糧庫不再出現此類事件。」

鬱新點頭,進言道:「茹瑺在山西,距離陝西華洲也近,不妨讓他去調查此事。」

楊士奇皺眉,問:「茹瑺是山西巡撫,許可權再大,也管不到陝西的華洲去。皇上,臣以為,此事還應按朝廷規制,交由陝西布政使司來調查,另因軍糧庫特殊,可安排陝西都司、安全域性共同參與其中,早日查明真相。」

朱允炆點了點頭,看向鬱新:「茹瑺在山西已是疲憊,不宜再加其重任,就如楊士奇所言,著令陝西布政使司、都司與安全域性共同調查,若查明是人禍,當調查清楚所有參與人員,找出糧食去向。」

眾人答應。

朱允炆再言道:「燕王在文書中談論起一個隱憂,即帖木兒有沒有可能放棄夏日進軍,選擇冬日進入西域。」

鐵鉉皺眉,開口問:「燕王為何會有此擔憂?」

楊士奇將文書遞給鐵鉉

,目光中難掩不安:「燕王在開封時見過幾個胡商,胡商說起,天山秋冬嚴寒確實是要人命,但夏日瀚海,戈壁灘,也不輕鬆,甚至更為可怕,尤不利騎兵奔襲。」

鐵鉉沉默了,梅殷等人也陷入了沉思。

現在問題有點麻煩了,若西北情報有誤,或帖木兒改變了主意,選擇在秋日或冬日出兵翻越天山進攻亦力把裡,那帖木兒很可能會在夏日到來之前結束戰鬥,帶大量騎兵進逼大明。

打仗,大明不怕,朝廷對此擔憂並不多,最擔心的還是後勤問題。朝廷對西北的規劃與謀略,是建立在帖木兒夏日出兵的基礎上的,這樣能讓大明與帖木兒的軍隊儘早決戰,而不至於龐大的軍力一直耗在西域。

姚廣孝打破了沉默:「臣以為此事無需擔憂,燕王在文書中已有安排。」

「哦?」

梅殷、鐵鉉等人仔細又看了一遍文書,也沒發現有什麼對策,不由看向姚廣孝。

姚廣孝平和地看著眾人,道:「燕王說帖木兒有可能秋日或冬日進軍亦力把裡,之後加了一句,臣不能容之。」

解縉鬱悶,不能容之,翻譯過來就是我不能容許他這樣做,這是一句埋怨的話,一個態度上的話,能算什麼對策?

姚廣孝淡然一笑,指了指文書:「這五個字,便是燕王的對策。不能容,則不容,燕王這是在告訴皇上,他準備用一些辦法,促使帖木兒提前東征,至於是什麼辦法,文書中並沒有提到,但臣猜想,在這份文書之外,應該還有一份文書在路上。」

朱允炆哈哈大笑,從桌案文書中抽出一份:「你就直接說,朕收到了不止一份文書不就得了。」

解縉、夏元吉等人看向姚廣孝不由驚訝,這個和尚好是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