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顧全大局(三更補)(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解縉、鬱新見到朱允炆時,總感覺朱允炆有些了一些變化,一時之間又很難把握變化在哪裡。
朱允炆指了指處理好的幾本奏摺,說:“內閣處事有些寬鬆了,陝西礦難死了如此多百姓,內閣怎能只處理一個小小的礦監,而不追究陝西布政使司的責任?”
解縉連忙說:“皇上,布政使司也是為了西北大業,混凝土道路鋪設需求如火,他們督促趕進度,也是有情可原……”
朱允炆一拍桌案,冷厲地說:“所以,百姓就該死?朕寧願少修一里路,也絕不願意百姓死在礦山裡面!開礦,支護,這都是有規制的,又能耽誤多少進度?如此翫忽職守,竟說是有情可原?解縉,是朕昏聵了,還是你糊塗了?”
解縉渾身一顫,連忙跪下:“臣處置不當,還請皇上降罪。”
朱允炆擺了擺手:“朕非是問罪於你,而是希望內閣可以秉公處理,該誰的責任,誰來擔,莫要抓小放大。今日只處理礦監,不追究布政使司的責任,布政使司就再強迫下一個礦監如此行事,礦難再發生,朝廷只抓著礦監,又有何意義?”
鬱新有些擔憂道:“可若因此處置布政使司官員,怕會致使他們裹足不前,影響西北道路修築與城關修築進度。”
朱允炆嚴肅地看著鬱新,拿起奏摺搖晃了下:“做點安全支護,當真就能耽誤多少進度嗎?到底是他們想要降低工錢,中飽私囊,還是真心為國?若為國,自當知百姓之重要,況是死了人,耽誤的進度更多,影響士氣更大!朕已批文,撤掉山西布政使司同知蔣志的官,貶為礦監,若再有礦難,朕讓他當曠工去!”
鬱新與解縉不敢反駁,只好領旨照辦。
離開武英殿,回到內閣。
解縉依舊心有餘悸,看著心神不定的鬱新,道:“皇上好像變了一些。”
鬱新凝重地點了點頭,自己也有這種感覺。
朱允炆還是那個朱允炆,但他的目光似乎更為篤定,更為深邃了,而且話裡話外,都在敲打解縉與自己,沒有給半點情面。
解縉批閱奏摺,之後寫好處理方案,將紙條貼在奏摺之中,又開啟了一封奏摺,看著內容,面色陡然一變,對鬱新說:“有人彈劾禮部尚書黃觀。”
“什麼罪名?”
鬱新沒有多想,輕鬆地問。
這年頭官員之間的彈劾並不少見,不管是誰當尚書、侍郎,都免不了被人彈劾幾次,黃觀為人還是很清廉的,這一點朝臣都清楚。
“許穆私佔民田!”
解縉咬牙說。
鬱新愣了下,目光變得凝重起來,起身問:“許穆,你說的是黃觀家裡的那個許穆?”
解縉認真地點了點頭,將奏摺遞了過去。
鬱新連忙接過,看完之後癱坐在椅子上,喃喃道:“這可不是一個好訊息啊。”
許穆只是一個土財主,根本就不是什麼官員,實在是不值一提,但問題是許穆家是黃觀的孃家,不,應該說是黃觀的爹家。
黃觀,這個大明朝連中三元的人物,他爹雖然也姓黃,但因為入贅的緣故,失去了黃姓,到了兒子這一代,自然也不是黃觀,而是許觀。
哪怕是他連中三元,躋身朝廷,也找不到黃觀的名字,只有許觀這個人。直至洪武二十九年,黃觀升任禮部右侍郎時,經朱元璋恩准才恢復了原姓,成為黃觀。
黃觀的親生父母早就走了,但許家依舊與黃觀有著關係,徐家出了事,欺負了百姓,御史自然而然會將這件事與黃觀聯絡在一起,比如“憑黃尚書之權,欺壓鄉里,橫向一方”等。
解縉敲了敲桌案,目光中滿是憂慮:“這事若是處理不好,怕會影響很大。”
鬱新沉默了會,終搖了搖頭:“對方彈劾的是尚書銜,哪怕是將奏摺送到東廠,他們也會直接轉送給皇上。哎,看來,該來的還是要來……”
解縉與鬱新的預感沒有錯,當朱允炆看到御史彈劾黃觀的時候,果斷地讓黃觀停職,等待調查,並正式調楊士奇暫充禮部尚書,領禮部事宜。
經過了五年時間,楊士奇真正進入到了大明帝國的政治核心圈,而解縉、鬱新也敏銳地感覺到了,楊士奇距離內閣越來越近。
朱允炆也沒有虧待黃觀,在黃觀被證明與許家事毫無關係後,便提拔其為文華殿大學士,並任四川巡撫,代天子巡查四川。
黃觀除了沒有進入內閣外,幾乎享受了內閣的待遇,加上巡撫是真正的地方封疆大吏,實在是談不上貶官,甚至還引來諸多官員羨慕。
可內閣與其他六部官員卻很清楚,黃觀的離開,只是為了給楊士奇騰位置,僅此而已。
事實證明,朱允炆騰位置的本事是很厲害的,在楊士奇正式成為禮部尚書之後,李志剛接替了楊士奇成為國子監祭酒,而接任李志剛成為國子監司業的,是詹事府的胡濙。而楊溥也因為進言有功,進入刑部充任郎中,金幼孜兼入都察院。
一系列的動作雷厲風行,讓人震驚。
朱允炆自從心魔中走出,在辦事上就多了一些果決,甚至可以說是獨斷,受到敲打的內閣解縉、鬱新也不敢反對過多,只要處置沒有多少問題,也就不再阻攔,畢竟朱允炆的態度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