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清楚朱棣與姚廣孝的動靜,常百業與沈一元需要藉助這兩人規避商業重返洪武“抑商、貶商”,確保商業能喘息著發展起來,而朱允炆也需要這兩人來試探商人對浮動稅率的接受程度,確保浮動稅率不會引起遍地哀鴻,商鋪大量關門。

經過朱棣、姚廣孝與常百業、沈一元多次較量,內閣與戶部微調了浮動利率,給出了最終的方案,報送給朱允炆,朱允炆批准浮動稅率,並確定於建文五年六月一日起施行全國。

浮動稅率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固定商稅。

朝廷為了促使小商人活力,在設計浮動稅率時下調了糧食、布匹等稅率,從十五稅一調整為二十稅一,以確保糧商、布商這些主體不受影響,以免波及民生。

翌日朝會。

御史彈劾商人干涉朝政,朱允炆大怒,下旨查抄三人之家,嚴懲僭越干政商人,同時下達了近乎“慘無人道”的浮動稅率,以約束商人。

朱允炆並沒有要曹有山、周大匠、梁文星三人及其家人的命,而是想拿走他們的財產,畢竟這三人已經沒辦法再立足商業圈了,浮動稅率的推出,直接導火線就是這三家引發的,商人們不可能將怒火撒在朱允炆與朝廷身上,只能找這三家算賬,不把他們搞得家破人亡不會罷手。

既然如此,拿走他們的錢財與產業,發至安南種地,也算是給了他們一個保護。朱允炆感覺自己現在有些罪惡,拿走了人家的一切,還以為自己是個好人……

反對遷都的聲音並沒有消失,但商人干涉朝政被抄家流放的舉動,浮動稅率的推出,徹底震驚了大明商人,原本支援官員反對遷都的商人,也收回了手,生怕被安全域性發現,落得個如三人一樣的下場。

隨著朝廷關於遷都議論越發激烈,反對與支援的雙方撕裂了朝堂,儼然形成了反對派與支援派,朱允炆察覺到了這一點,決定結束這一場爭論。

四月一日,國子監舉辦遷都大辯論。

文臣中禮部尚書黃觀,吏部右侍郎毛泰亨,都察院右都御史練子寧,監生許文反對遷都。

國子監祭酒楊士奇,左春坊大學士楊榮,右春坊大學士楊溥,監生黃愷支援遷都。

如此陣仗,吸引了京師所有官員的注意,尤其是楊士奇親自登臺,旗幟鮮明地支援遷都,這讓許多人震驚。

要知道楊士奇不同其他官員,他是國子監祭酒,從國子監出去為官的監生,見到他都得喊一聲老師,有著廣博的師生關係網,加上此人治理國子監極有成效,深得監生敬重,他表明立場,許多監生已下意識地站在了他的這一面。

黃觀是禮部尚書,雖然官位高於楊士奇,又是連中三元的高材生,但他也很清楚自己不是楊士奇的對手,畢竟楊士奇是朱允炆重點栽培物件,北巡中伴君左右的人物,為人謙遜又極有能力。

楊榮也不好對付啊,此人善兵法,看他交頭接耳,指指點點的樣子,就知道是想把兵法運用到辯論之中了。楊溥也是個棘手的存在,茹瑺對此人評價很高。

“三楊啊,難對付!”

黃觀只是鬱悶,毛泰亨卻是隱隱畏懼。

坐在國子監辯論臺上,毛泰亨可算是老人了,早在雜學入國子監的時候,毛泰亨就曾坐在這裡,而當時辯論的對手之一就有楊士奇。

朱允炆親自到場,解縉、茹瑺等內閣大臣陪在一旁,官員落座,眾監生只能圍在外側聽著。

辯論開局,黃觀便以“勞民力,竭國孥”為由,反對遷都,論點清晰,情緒飽滿,不少官員為其喝彩。

輪到楊士奇時,楊士奇卻不慌不忙,從桌子底下取出了一份大的圖紙,張開之後是一幅多彩的柱狀圖,其聲如鍾:“都說遷都勞民傷財,臣這裡統算了三組資料,即有金川門外糧倉工程的,也有京師至蘇州混凝土工程的,還有會通河工程的。”

“看糧倉,戶部花費三十萬兩,除了木料等採購外,至少有二十七萬兩流入合計一萬民工與匠人手中,而這些匠人與民工在一年內,又透過各種花銷,花出十二萬兩,戶部透過稅的方式,直接收回八千兩,間接稅收收回兩萬三千兩……”

用資料說話,是國子監的新技能,一眾官員聽著如此新穎的解讀,第一次瞭解到了花錢搞基建、搞工程能增值財富,似乎大興土木還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