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矛盾的是,真正的盛世,離不開商人,而商人的強大,又容易影響政治的決策。

明末時期的東林黨,其背後站著的是江南財團,一大堆地主利益團體,出於商人利益的考量,他們讓朝廷削減了商稅,導致朝廷財政收入只能來自於農民,而在天災人禍之下,農民根本交不起賦稅,拖家帶口的流民四起,席動龍捲,摧毀了大明的氣運!

從這個角度來看,東林黨對大明王朝的崩潰是負有責任的。

朱允炆現在要做的,就是打下基調,即讓商人成為一股力量,又不能讓其左右朝廷,成為一個實力強橫的黨派,如一匹烈馬,不允許脫韁。

農民是盛世基石,商人是繁榮經濟的重要力量。

雖然農民基數很大,但農民普遍窮困,這種現實決定了農稅不能調太高,以免百姓破家,動搖根基。

雖然商人基數很小,但商人普遍富裕。這種現實決定了商稅不能太低,以免商人集體做大,形成威脅朝廷的財團力量。

出於這種考量,朱允炆決定給予商人一定的地位,讓其聲音傳入朝廷之中,用這種方式告訴商人,朝廷認可與尊重他們,他們不再是卑微的低人一等。

當然,這種好處不是白給的,浮動稅率的方略已經成熟,只等待一個時機推出,朱允炆認為,時機已經不遠了,所以,在割商人一刀之前,需要先給他們一個甜頭。

當然,商人對大運河的建議也是必須考慮的,朱允炆要的是大運河長期運作,也需要透過這一條河流來“賺錢”,畢竟大運河需要修繕與維護,黃河也需要治理,若沒半點收益,只靠戶部年年投入,夏元吉早晚會遞交辭呈的。

一匹馬飛奔而來,在距離朱允炆等人三十步外停了下來,遞給劉長閣一份文書之後,便打馬而去。

劉長閣將文書轉交給朱允炆,朱允炆看過後對夏元吉等人說:“燕王、魏國公、戴尚書他們已經到了濟寧。”

夏元吉等人嘴角含笑,一行人分四路,算算時間,也該到濟寧城了。

“明日傳召哈密王使臣。”

朱允炆指示,然後帶人沿著馬踏湖巡視,偶會停下腳步,與匠人與民工閒聊,聽一聽百姓的難處。

翌日。

朱允炆於濟寧府衙內,公開會見哈密王安克帖木兒的使臣賽吉等人。

賽吉帶人入殿,一臉不高興,率先發難:“大明君主就是如此無禮的嗎?我等萬里迢迢而來,竟不讓入京師,安排在這落魄之地會面,如此折辱使臣,難道貴國就不怕惹哈密王不滿嗎?”

不等朱允炆發話,朱棣先不樂意了,踏步走出:“大明天子親至濟寧會見使臣,已是給足了你等面子,如此咄咄逼人,毫無敬意,這就是屬臣應有的做派嗎?若因你一使臣亂言引起邊釁,你擔得起責任嗎?”

賽吉感覺到一股強大的壓力,心頭不由一慌。

朱棣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現在哈密惹不起大明,自己發怒,也只是因為去不了繁華的金陵,被安排在這落後之地不說,還許久沒見到正主,難免有些火氣。

朱允炆抬手,示意朱棣退至一旁,平和地看著賽吉:“你來大明的目的是見到朕,而不是去金陵。若你去金陵,而朕幾個月不回京,那才是真正的怠慢,安排使臣轉道濟寧會面,是朕重視哈密使臣,若使臣認為此處不如京師繁華,待使臣完成安克帖木兒交代的任務後,不妨去京師走一遭。”

賽吉聽聞,心裡舒服多了,連忙表態:“我等也是一時失言,還請天子勿怪。”

人家給了面子,還是需要兜著的,否則完不成任務,回去之後就會兜腦袋了。

賽吉拿出哈密王安克帖木兒的文書,交了上去。

朱允炆淡然一笑,低頭看去,字很多,內容卻很簡單,總結下來就一句話:

我喊你一聲大哥,以後你要罩著我。

這是請封文書,安克帖木兒想要學習馬哈木等人,得到大明的冊封,交好大明,並希望設定馬市,與宋晟進行交易,換取鹽鐵茶等物資。

朱允炆來回看了兩遍文書,總感覺有些怪異,卻又說不出所以然,只好抬頭對使臣說:“安克帖木兒想要請封,臣屬大明,大開互市,朕對此並無大的異議,會安排內閣與禮部官員拿定方略,早日落實。”

“哈密王聽聞後,定會載歌載舞,歡慶這個令人振奮的訊息。”

賽吉沒想到大明如此乾脆利索,當即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