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深吸一口氣,夏元吉也不由得振奮精神。

這詩句雖似有些殘缺,但只四句,依舊充滿豪情壯志,其中蘊含著洞察古今,果敢英武的智慧與魄力,有著不畏艱難,踐行正道的篤定與堅決!

“果是厲害,能寫出此詩句的定不是泛泛之輩,不知是……”

楊士奇很傾慕此人。

朱允炆擺了擺手,說:“此人是誰你們無需知道,只需要記住一點,盛世還未成功,諸位還需努力,要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決心與意志,打造好國運之基!”

“臣定不負皇上重託!”

楊士奇與夏元吉同時說,一臉肅然,如同承諾。

項霸王也好,劉小人也罷,虞姬美也好,呂雉醜也罷,都過去了,歷史風沙掩去了往日的輝煌與苦楚。現在大明就屹立在這座歷史的泥沙之上,能建出什麼樣的城,延續多少年,都需要看自己與大明子民!

這是建文時代,自己的時代!

未來前進的道路上,難免有無數人反對,但那又如何?自己要站在歷史的一方,而不是站在官吏的一方!

走吧,去山東,去北平,去籌備遷都!

婦人之仁,猶豫不決,瞻前顧後,不是帝王的品質。

朱允炆等人繼續前行,在宿州停留三日,之後繼續北上,於九月二十日抵達徐州。

在徐州城外,朱允炆命夏元吉、楊士奇入城察訪民情,自己則帶馬恩慧、賢妃兩人,在湯不平的陪護下前往城南的雲龍山。

雲龍山並不高,四十幾丈,差不多一百四十多米,長有六里,算不得什麼大山,但山卻分為九節,蜿蜒起伏,狀似神龍,昂首向東北,曳尾於西南,風景甚是獨特。

朱允炆與馬恩慧、賢妃邊走邊遊覽,這裡有唐宋時期的摩崖石刻,至登山後,便看到遠處有三座亭子,朱允炆笑道:“來這雲龍山,可不能不來這放鶴亭。”

馬恩慧也算是博覽之人,眉眼之間笑著:“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賢妃誇讚:“皇后竟能背下這蘇東坡的《放鶴亭記》,當真了得。”

朱允炆看著歇山飛簷,古樸幽雅的放鶴亭,開口說:“朕欣賞‘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這一句,這世間,唯變是不變。蘇東坡能豁達樂觀,怕也是知曉人間變化諸多,當不能抵時,那就竹杖芒鞋,也說怕誰。”

馬恩慧咯咯笑過,眉眼一轉:“唯變是不變,倒是說盡人間千萬事,但臣妾唯望皇上不變初心。”

“哈哈,揹負初心而來,又豈能丟了去?”

朱允炆豪爽地說。

放鶴亭已無鶴,但在不遠處還有招鶴亭、飲鶴泉,招鶴亭視野開闊,觀覽山河,倒是舒坦。

四人歇息過後,便起身前往興化禪寺。

雲龍山興化禪寺,可謂是淮河以北著名的佛教之地,雖不如南京天界寺,但也是香火旺盛。

興化禪寺雖然起建於洪武朝,但興化禪寺內供奉的阿彌陀佛大石佛並非朱元璋讓人開鑿的,而是起源於北魏政平年間,距建文朝已近千年。

大石佛依山石而鑿,高三丈六尺,為一露天佛首(此時大石佛還沒胳膊和胸的,那是清代人添鑿的)。

估計是老朱不希望佛首風吹雨淋,想搞點文物保護工作,加上佛教徒請示,便命人打造了一個覆蓋大石佛的殿堂,殿堂後壁簷下僅有三層磚壘疊,故有三磚殿覆三丈佛之稱,是禪林奇觀。

看著如此壯觀的佛像,馬恩慧、賢妃都不由有些震撼,倒是朱允炆感覺很是平淡,想想樂山大佛二十一丈的高度,再對比下眼前的三丈多,實在不好說它大。

渾厚的鐘聲響起,傳蕩在天地之間。

一個身著茶褐色禪服,身披白色袈裟的僧人急匆匆地從朱允炆身旁走了過去,似乎察覺到了什麼,又轉過身來看去,當朱允炆那張臉映入眼簾時,頓時面色蒼白,手中提著的草藥包跌落在地上,嘴角顫抖著,旋即跪了下來……

PS:

9月結束,10月大婚!

哈哈,驚雪10月3日結婚,這段時間在籌備婚禮,事情多,實在是沒辦法爆更。

因為從杭州到山東來回需要耽誤,加上結婚,國慶期間沒辦法保證太多,儘量兩更。國慶結束回來,會補上欠下的更新,之後爆更一兩個月,以回饋大家長期以來的支援。

驚雪願大家國慶快樂,謝謝你們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