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對,就是這樣。”

老丈稱讚。

朱允炆明白過來,這個衛臏衛知縣是典型的“無為式”官員,將固鎮交給他管理,十年未必會出一次錯,但十年之後,固鎮還是十年前的固鎮,沒啥變化,也沒啥發展。

這樣的官員在地方官員中的佔比恐怕是不低的,他們的心態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苦熬資歷,熬也熬到領退休金……

你處罰他們吧,他們沒毛病。不處罰他們吧,地方沒進步。

這就讓人有些鬱悶了。

不過對於固鎮而言,發展又有什麼好發展的。

商業?

商人也不願意來這裡,南面的鳳陽、長淮、臨淮多好,誰願意跑遠路到固鎮,而且一個小地方,人口不多,市場不大,利潤空間又能有多少。

農業?

也就那樣,地不少,旱災來時,三十畝地能打三百斤糧食都是老天賞臉。

工業?

這個時代還沒……

這地方似乎就適合“無為”,你們種莊稼,收多少是多少,縣衙治理,該怎麼判怎麼判,其他時間,喝醉了躺大街上也沒問題。

朱允炆陷入沉思,破解這種局面還真不容易,伸出筷子品嚐了下藕,眼神突然一亮,問:“這藕似乎比其他地方的清脆一些。”

楊士奇與夏元吉聽聞,也品嚐過一番,確實感覺比京師的蓮藕更多了幾分清脆。“老丈,這藕多嗎?”

朱允炆想到了什麼,問道。

老丈笑呵呵地說:“往年是不多的,但今年雨偏多,池塘裡倒是出了不少蓮藕,大家有空閒的時候就去挖點來吃。”

朱允炆點了點頭,又品嚐了幾口,不由說:“若老丈能帶領大家開幾個池塘,養一批蓮藕,即可蓄水,也可販賣,豈不是兩便?”

蓮藕,京師是不缺的,宮廷中更不缺。每年八月,都會有一批來自湖廣黃梅的太白湖藕送入宮中,這類貢品還是朱元璋欽定的。太白湖藕就以脆爽為特色,固鎮蓮藕與其相當。南京本地的藕,相對軟糯,適合羹湯,比如排骨湯等。

朱允炆想著,若是固鎮以蓮藕為副業,未必不能走出一條路來,畢竟固鎮挨著澮河,而澮河又是淮河的重要支流,順流而下就是五河縣,從五河縣向東走淮河就是淮安,向西就是鳳陽,銷路還是便利。

這裡乾旱年景多是不假,但乾旱多是莊稼成長期,很容易造成減產,然而在梅雨季,這裡還是會有不少降雨。池塘弄起來,蓄存水源不是挺好?

老丈聽聞卻連連擺手:“一點蓮藕,可賣不了幾個錢。”

朱允炆詢問:“一斤蓮藕多少文?”

老丈搖了搖頭:“在這鄉下,一文不值,誰想吃誰去挖。就算是弄到固鎮裡面,一斤能賣個二文就不錯了。”

朱允炆看向劉長閣:“南京城裡,蓮藕價是多少?”

安全域性也有負責調查市場價格的職責,尤其是糧價,但對於蓮藕多少,還真不太清楚。湯不平在一旁說:“叢佩兒買過,我記得一斤蓮子是六文錢,一斤蓮藕是四文錢。”

朱允炆盤算了下,蓮藕產量是相當高的,一畝池塘的蓮藕少說也有三千斤,若弄個十畝,販賣出去可得十二兩銀子,丟擲去路費,人工費,十畝池塘能得利六至七兩,若有三戶做,一年也有二兩的副業收入,算是不錯了,何況還有蓮子可以帶來收益。

“老丈,不瞞你們,我們是商人,來這裡是為了尋找合適的貨物,這蓮藕很是不錯,若你們願意種蓮藕,我願出船,你們出人,所得利二八分,我拿兩分,你們拿八分,如何?”

朱允炆認真地說。

老丈驚訝地看著朱允炆,馮上六與馮麥子也有些驚訝,還有商人想要固鎮的蓮藕,竟然只要兩分利?

“少年郎,你莫不是開玩笑,這藕,真能拿出去賣錢?”

老丈不確定。

朱允炆笑著說:“你們有多少,我收多少,哪怕是十萬斤,我也吃得下。”

楊士奇瞪大眼,皇上這口氣是不是也太大了……

夏元吉已經習慣了朱允炆的大手筆,連鹽場可能會多出十幾萬鹽引都不放在眼裡,還會在意十萬斤蓮藕?只不過鹽那東西可以放,一年兩年也壞不了,這藕可放不了多久啊。

朱允炆可不會幹出自掏腰包浪費東西的事,沒錯,藕是放不久,但藕粉可以啊,深加工,再加工,提價賣出去不就是了……

如果夏元吉知道朱允炆的想法,一定會喊一聲:奸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