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水利工程太費錢(第2/2頁)
章節報錯
老丈抓了抓鬍子,道:“皇上平日裡一定吃得比咱們好,每頓飯應該能吃兩個炊餅,估計還有點醬料,美味的很啊。”
“二爺,皇上怎麼可能只吃兩個炊餅,至少要吃三個,估計每天還能吃個雞蛋。”
一旁幹活的夥計插了句。
“你們說得都不對,我可是聽人說過,皇上喜歡吃醬鴨,一個月要吃足足兩回呢。”
馮上六喊道。
馬恩慧笑得花枝亂顫,朱允炆笑得有些勉強,這就是樸素的百姓,他們一輩子沒走出去多遠路,在他們的想象中,最好的日子就是一天能吃幾個炊餅,加個雞蛋,如果一個月能吃兩次肉,那就是最好的日子了。
這不是窮困限制了他們的想象,而是他們生活的環境裡,從未有過炊餅自由,雞蛋自由,更不要提肉了,簡單而純碎的小農經濟,很難給他們帶來富裕,他們對美好的想象,也只是停留在不捱餓,吃得飽,吃得好一點,僅此而已。
“還笑,以後你就吃炊餅和雞蛋吧!”
朱允炆惡狠狠地看著馬恩慧。
馬恩慧哼了一聲,帶著賢妃去摘狗尾巴草去了。
“有一口深井,哪怕是旱災之年,也可以頂一頂,是吧?”
朱允炆問。
老丈白了一眼朱允炆,這還用問,三歲孩子都懂的問題。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與楊士奇:“那為何朝廷就沒多打一些井?給每個村落打上井,這旱災的問題不就解決過去了?即便是有了災,朝廷運來糧食就是,也不至渴死人,說不得還可以打水救救莊稼。”
夏元吉與楊士奇面露難色,夏元吉低聲說:“這個,打井很費錢……”
朱允炆瞪眼,那意思是:“你那麼有錢,還怕這?”
夏元吉怕,是真的怕。
大明有府州縣近一千五,小型村落有多少?這是個很難統計的數字,多的幾百戶,少的可能只有十幾戶,甚至只有幾戶人家,百姓居住過於分散,如果各地都打井,就是把朝廷賣掉也未必能打得起來啊。
別看著挖井技術含量算不得高,但耗時耗力耗工,一口尋常的小井造價大致是二兩,而一口中型井,造價在八兩左右,一些大井,造價直接上了十四兩。
就鳳陽府一地,如此大的範圍,分散著六十多萬人,除去在城中的,還有四十餘萬分散在各處,算八萬戶,五十戶一個村落,僅僅是村落的數量估算就有一千六百。
如果每個地方打一口井,算十兩一口,就是一萬六千兩,若是打飲水轆護井的同時,還打桔棉井、豁泉大井、水車大井,造價就要翻幾倍,沒個六萬兩是不夠的。
而這只是鳳陽府一地的,那淮安、廬州、滁州、徐州等府加起來呢?是不是就需要耗費三十幾萬兩銀子?
若再推廣到山東、河南、北直隸、山西、陝西……沒兩三百萬兩銀子打底,想都別想。
如此大筆資金,戶部很難支撐下去。
朱允炆沒想到打井竟是如此的耗錢,可考慮到鳳陽府時不時的旱災與澇災,總這樣搞下去不是個辦法,百姓不能總沒收成,朝廷年年救濟也需要花錢不是。
“老丈,這裡有多少畝田?若要打井灌溉的話,需要多少口井?”
朱允炆詢問。
老丈看著朱允炆,呵呵搖了搖頭:“別看這裡只有八十六戶人家,可田還是有三千畝的。若打牯轆井、桔棉井,旱時也就能灌溉個三五畝,尋常時倒可以灌溉十餘畝。若是水車大井,旱時可灌溉十餘畝,尋常時可以灌溉四十餘畝。至於豁泉大井,這個就不容易了,雖然能灌溉數百畝,但這需要找到泉眼,這附近可沒如此泉眼。”
朱允炆吞嚥了下口水,按照這老丈的意思,要保障這三千畝地旱時也有水灌溉,就需要水車大井七十餘,也就是說,需要在夏元吉給出的鳳陽府六萬兩的基礎上,翻七十個跟頭,達到四百二十萬兩,如果在兩百萬的基礎上翻跟頭,就是把大明朝廷賣了也湊不夠這一筆錢啊……
該死的,弄水利工程這麼耗錢的嗎?
怪不得鳳陽府一直那麼窮,換哪個朝廷也不願意拿出如此龐大的財政來打井啊。
可是不打井,以這裡十年九旱一澇的情況來看,必然會拖累大明整體發展,反過來,若能解決鳳陽府的旱災問題,這裡就能反哺淮河南北,向南可以對接蘇杭南京,向北可以保障北平腹地不亂。
只是,想想容易,錢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