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入揚州,比前宋(第2/3頁)
章節報錯
宮禁軍士看到馬車緩緩而來,騎著馬的人雖然穿著質樸,但那張臉還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這不是安全域性的那誰嘛,呃,趕馬車的人似乎是魏國公啊……
這馬車裡的人……
天啊,我們什麼都沒看到。
劉長閣亮出了腰牌,很和氣地告訴一眾軍士,誰要是洩露了訊息就請他們全家吃飯,然後騎著馬緩緩離開。
此時天色昏暗下來,馬車前掛著燈籠,速度有些慢。
劉長閣在前面開路,在馬車身後不遠,還有一些百姓裝扮的人保持著三十步至五十步的距離跟著,徐輝祖不用回頭也知道是安全域性的人。
馬車抵達長江邊,一行人便上了渡口的大船,接頭的船伕還是顧三審。
乘船順流而下,然後北上,便是揚州城。
南京至揚州距離不算遠,不到兩百里,又是順水順風,不需要朱允炆睡一覺,和朱棣、解縉、徐輝祖聊聊天,還沒兩個時辰就抵達了揚州渡口。
湯不平早已在渡口等候,將朱允炆等人迎到了一座宅院之中安置下來。
揚州是一座古代名城,其興盛與京杭大運河脫不了關係,沒錯,這座城第一次以繁華驚豔世人是在隋唐時期。
當隋堤的楊柳吹出溫柔,芍藥的秀麗綻出秀麗時,任誰都難抵擋揚州的繁華。
無數才華富贍的詩人來到這座水木清華的城,用妙筆生花的筆留下了一個讓後世人遐想的揚州。
不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也不說“春風十里揚州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就說張祜的《縱遊淮南》:
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聽聽,人生只合揚州死,如此令人拍案叫絕的詩句,足以說明揚州是當時文人心目中的天上人間。
呃,額外說一句,“月明橋上看神仙”的神仙,指的是妓人,和玉人吹簫所指都一樣,文人嘛,風流的很……
朱允炆來這裡雖然帶了四個大老爺們,卻不是來尋風流看神仙的,而是察訪民情的。
自元末戰亂後,揚州城死得就剩下了十八戶,幾乎可以說城裡的人死絕了,但經過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四年的休養生息,這座城池再一次煥發生機。
揚州城對於和平的封建王朝而言,都註定繁華,而這一切的締造者,是隋朝的楊堅、楊廣父子。
仔細調查下歷朝歷代,無論隋唐還是宋元明,包括後來的清,揚州都是繁華之地,無論這座城經歷過多少苦難與痛苦。
揚州北接淮水,與淮安毗鄰,南枕長江,隔江就是鎮江等地,向西是大明京師,向東是泰州,又有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糧草、鹽、錢、鐵運輸的南北運輸,只要走京杭大運河,必然需要經過揚州。
唐代時期,揚州富甲天下。
宋代時期,揚州繁華之名在外。
隨著朱允炆商業解禁,新商之策推行,揚州人口與日俱增,從洪武后期的十二萬增長到二十五萬,繁華日盛。
天亮,朱允炆便起身,喊了朱棣、解縉與徐輝祖出門。
作為江淮要衝,南北襟喉之地,揚州吸引來的人口,多是商人,尤其是朝廷正在疏浚會通河,所有人都知道用不了多久,京杭大運河就會重新貫通南北,揚州將更為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