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陳祖義第一次踏足日本,早在洪武二十六年時,陳祖義就曾來過日本。

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日本元中九年,足利義滿在大內義弘的幫助下,代表北朝向南朝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象徵皇權的三種神器由後龜山天皇(南朝)轉交後小松天皇(北朝);第二,從今以後後龜山流與後小松流輪流繼承皇位;第三,各國土地歸屬後龜山流所有,而擁有莊園百餘所的長講堂領地歸後小松流統治。

南朝勢弱,迫於壓力不得不答應了足利義滿,至此,日本從南北朝對立,實現了統一。

陳祖義就是在足利義滿完成統一後的第二年抵達日本的,送上了一批搶掠而來奇珍異寶,贏得了足利義滿的歡喜,並得到了船隊停泊日本沿海港口的許可。

但在陳祖義看來,足利義滿提出的三個條件都是鬼扯,胡鬧人而已。

事實也是如此,這才幾年時間,南朝勢力已經被足利義滿壓制得不能動彈,就連後龜山天皇也只能選擇蝸居在寺廟裡隱居,什麼天皇輪流坐,明日到你家,信這些話的都是白痴。

陳祖義相信足利義滿與自己很像,自己是個貪婪的大海賊,而他是一個索取無度的大山賊,賊嘛,啥時候講究過誠信……

比如大內義弘,曾經是如何的相信足利義滿,如何的推崇與追隨他,為南北朝的統一立下了多大功勞,可結果呢?

足利義滿要修房子,大內義弘不願意出錢,就這點破事,兩個人鬧崩了。

當然,這只是鬧崩的藉口……

真正的原因是大內義弘當時是周防、長門、石見、豐前、和泉、紀伊六國守護,而且還掌管貿易港口堺市,控制著瀨戶內海的東西航路。

如此重要的位置,足利義滿自然是不允許由大內氏控制,於是有了應永之亂,大內義弘最終戰死在了堺港,而足利幕府的統治範圍,自然而言就延伸過來。

陳祖義看了看堺港,不知道哪裡是大內義弘的葬身之地,但已無心旁顧,船已靠岸。

“你就是陳祖義?”

斯波義重打量著陳祖義,眼神中有些不屑。

陳祖義聽著翻譯過來的話,不以為然,眼前的斯波義重雖然不是什麼好貨,也沒多少能力,但他有個厲害的老爹,名為斯波義將,這可是足利幕府的管領,實權人物,是足利義滿手下的重要人物。

考慮到他爹很牛,陳祖義沒生氣,反而很客氣地笑著說道:“管領的公子是吧,辛苦辛苦。”

一揮手,陳三才上前,遞送了一個錦囊。

斯波義重伸手接過,開啟看了一眼,頓時眼前一亮,呵呵笑道:“陳頭領,別來無恙,家父曾提起過你啊,快請。”

陳祖義心中有些鄙視,一點財寶就打發了。

斯波義重此時的地位還沒有凸顯出來,畢竟老爹在上面頂著,當兒子的只能低調,太高調了容易出事,真地位很高的話,恐怕也不會派來接人了。

“太政大臣在哪裡,我想早點拜見。”

陳祖義直入主題,畢竟眼前的人沒任何決策權,和他囉囉實在是浪費時間。

斯波義重也知道足利義滿在等陳祖義,於是開口,說了三個字:“北山弟。”

陳祖義微微皺眉,這個地方有點陌生。

陳三才低聲對陳祖義解釋:“應用四年,足利義滿用河內國的領地與西園寺家交換,取得了城外北山弟山莊所有權,之後進行翻新,增築,形成了一個大型莊園。”

陳祖義有些疑惑,問:“為何在郊外?”

對於一個勢力而言,城中心是最安全的,可不是什麼郊外,誰也不會把統治中心設在郊外吧?

可偏偏足利義滿就這樣幹了。

陳三才對日本局勢瞭解頗多,對陳祖義道:“足利幕府雖然設在京都,但上層武士需要在京都處理各種政務,這些武士的家屬與親人不斷湧入京都,導致京都人口與日俱增,城內人口已經超出了十萬,可謂是巨城。”

“足利義滿雖然隱居幕後,將將軍之位傳給了兒子足利義持,但足利義持今年只有十六歲,根本沒有實權,控制足利幕府的依舊是北山弟裡面的足利義滿。”

陳祖義嘴角有些抖動。

十萬人就是巨城,沒錯,這對於日本而言,十萬人確實算得上巨城,也可以說是這裡的第一大城。

無論足利義滿住在哪裡,他能控制住局勢,說話管用就行。

堺港距離北山弟並不遠,只有三十餘里,但因為陳祖義是拜訪,身邊除了陳三才、陸刀疤兩人外,還帶著六十人的隨從,這些人抬著一箱箱的禮物。

至北山弟時,已到了下午。

斯波義重去通報,足利義滿給足了陳祖義面子,讓斯波義將親自迎陳祖義進入北山弟。

北山弟的規模很大,其風格是宋元時期的建築風格,到處可見中國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