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沒有意見。”

楊士奇等人商議了下,紛紛表態。

朱允炆嚴肅地看著眾人,說:“所以,日後誰丟了大明山河一寸土地,都是恥辱的罪人!誰為大明山河開疆拓土,誰守護大明江山不為外敵入侵,誰就是大明的功臣!這個立意,你們明白吧?”

解縉的喉結鼓動了下,臉色有些不好看。

楊士奇等人一時之間也沉默下來。

山河篇章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加一句“開疆拓土”是功臣,這樣的話會不會帶來問題?若是後人憑藉著這句話頻頻對外發動戰爭,攻略其他國家,亂佔領土,大明還有什麼禮教,還有什麼宗藩嗎?

這樣的話寫入教材,多少有些咄咄逼人的態勢,若其他國家的使臣看到了,或這些話傳入其他國家耳中,他們會怎麼想?

大明的鄰國不少啊,那些原本修好大明的國家會不會因此而畏懼,繼而在沉默中選擇對抗?

一旦陷入幾線作戰,大明也是吃不消的。

解縉衡量再三,開口:“皇上,寫山河篇章,臣極是支援,然若將開疆拓土寫入其中,不免有侵略他國之意,不妨以守護大明山河為主旨擬寫教材。”

楊士奇見解縉如此說,也勸道:“開疆拓土自是國之功臣,或可將其隱在事件之中,而不直接提到,也好免去不少麻煩。”

2k

其他儒士也不贊同直接寫“開疆拓土”。

朱允炆思忖一番,最終接受了眾人的意見,宣傳大明山河,宣揚保家衛國,將開疆拓土,馬革裹屍隱入故事之中,不直接提及。

在處理好這件事之後,朱允炆召見了戶部尚書夏元吉與工部尚書鄭賜,詢問吳淞江疏浚與會通河疏浚之事。

鄭賜拿出宋禮之前送來的文書,難掩欣喜:“皇上,宋禮在山東發來訊息,言說會通河疏浚日期應會縮短半年以上。”

朱允炆看著一臉笑意的鄭賜,道;“宋禮治河還是頗有能力的,他能將疏浚河流與移民結合在一起,調移民之力參與其中,倒是用了心思,加快了不少進度。”

鄭賜連連點頭:“多少也算是為移民做點實事了。”

這倒是真的。

移民在收拾好莊稼之後,冬天裡也沒多少事幹,與其閒著,還不如去挖河賺點零花錢。會通河專款專用,每個月定期發放,從不賒欠,用的還是中央錢莊的招牌,沒有人會坑了百姓。

往年服徭役都是免費苦力,現在是拿工錢,你不幹有人搶著幹,移民是看不起賴人的,哪怕是家裡只剩下一個婦人,也會千方百計找活做,絕不會一直靠人接濟,那樣是抬不起頭的。

走了幾個月的路,離別了故土,不是為了休閒享受的,而是為了奔好日子去的,不努力,不勤快,好日子永遠都不會到來。

眼下不同以往,再怎麼勤勞也扛不住官府一年到頭的稅,現在朝廷就收兩茬稅,官府要是敢攤派其他的稅目,百姓是不答應的。

大明人不怕辛苦,不怕疲累,他們怕的只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絕望之後的美好。有奔頭的日子,自然有勤勞與付出的身影。

朱允炆帶著幾分憧憬與感嘆,道:“會通河疏浚乃是大工程,遠比吳淞江要大得多,朕也想去親自看看。”

鄭賜笑了笑,沒有在意。

這不過是一句感嘆的玩笑話罷了,不用放在心上。

“吳淞江疏浚已經在收尾,三月份可以完工。”

夏元吉稟告。

吳淞江疏浚總共也就二百來裡,而且還藉助了現有河道,為了避免今年夏日再出現澇災,朝廷徵用十萬民力疏浚,歷時八個月,算算進度也差不多該收尾了。